游客朋友们:
为打造红色文化经典,唱响时代主旋律,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延安唐乐宫负责运营的大型原创红色历史歌舞剧《延安保育院》于2012年5月1日正式在延安落地演出。这是首个以孩子的故事为题材的节目,节目推出后曾在北京、延安两地成功上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成千上万的儿童成为孤儿,在内迁的1500万难民中就有难童400万,需要救济的至少10万人,为了抢救这些儿童,全国先后共成立了53家儿童保育院,共收养了28900多难童(其中延安保育院收养了5000多名儿童)。延安保育院(就是咱现在说的幼儿园)始建于1938年7月,由进步人士、社会团体、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起成立的时称“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由宋庆龄、何香凝、邓颖超等13人为名誉理事,杨芝芳兼任院长,负责接收培养边区干部如:毛主席的女儿李纳、李硕勋的孩子李鹏、刘少奇的孩子刘爱琴、任弼时的孩子任远方、李维汉的孩子李铁映、邓小平的女儿邓林、左权将军之女左太北、彭湃的孩子彭士禄、罗亦农的孩子罗西北、谢子长的孩子谢绍明、胡乔木的孩子胡木英、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等都曾在此就读,现在的很多国家领导人当年就是从《延安保育院》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后来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成为中国潜艇之父、水电专家等等建设新中国的栋梁,对中国革命事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当年他们失去了疼爱他们的父母,但是《延安保育院》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从这里得到很好的保护,他们学习文化知识,也学习了如何做人,他们在这里健康的成长。延安保育院见证了中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要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保育院的成立、运转凝结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毛主席曾题词“好生保育儿童”、“又学习,又玩耍”,关注红色后代们的健康成长。延安保育院的历史也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基本理念、方针产生和成熟的历史。大型原创红色历史歌舞剧《延安保育院》就是根据这段历史改变而成的。保育院于1947年部分儿童南迁到西安(现在的西安第一保育院就是当年延安保育院),《洛杉矶幼儿园》1947年北上,经过三年多的时间,行程1500多公里,100多名孩子最终走到北京,路上没有一名孩子受伤或死亡(也就是现在北京的万寿寺幼儿园),他们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朋友,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一切,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了我们现处的和平盛世,我们正在竭尽全力为孩子们创造着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他们快乐、给他们幸福。但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抗日烽火中,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战士以及中央领导们为祖国自由独立在前线英勇作战、流血牺牲,其子女和遗孤有的流离失所,有的被饥饿、疾病夺去生命,有的寄养在老乡家里而丢失,那是何等的悲壮和惨烈!但无数的幕后英雄却用无私的大爱、纯真的情感唤醒了新中国黎明的曙光。我们怎能忘怀那段岁月,我们怎能不重温那段历史,领着我们的孩子、伴着我们的家人,共同去感受让人动容的画面。
为了再现这段历史,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延安保育院》主创人员在历时3年的创作期间,抢救性收集采访了200多名当年在延安保育院生活学习过的孩子和保育员,掌握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加工,把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延安革命时期革命后代身上的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整个舞剧历时65分钟,分为四幕:回家、成长、转移和东渡,分别表现了孩子们到达陕北、在保育院健康快乐的成长,随部队转战陕北以及东渡黄河,走向新中国的过程。
朋友:
您听过“马背上的摇篮”这个故事吗?您会唱“丢手绢”这首儿歌吗?“马背上的摇篮”讲的就是抗战时期,延安保育院的故事。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进攻延安,毛主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陕北,保育院的孩子们也开始了动荡的转移生涯,没有汽车、没有交通工具,只有用马背驼着,一匹马驼着四个孩子开始了漫漫的长路。这就是“马背上的摇篮”。今天我为大家介绍的歌舞剧《延安保育院》,就是想通过这段真实的故事让大家了解抗战时期的那段历史,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人间大爱,了解延安,了解延安的风土人情。
您唱过《丢手绢》吗? 时光飞逝,在70多年后的今天,17个3-5岁的孩子在舞台上唱歌、跳舞用心的演绎着当年的历史,也为我们演绎着当年那些感人肺腑的人间大爱。
(导游领唱)
丢、丢 丢手绢
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抓住他 快点快点抓住他 丢手绢 丢手绢 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诉他 大家不要告诉他 啦啦啦啦啦啦..................... 快点快点抓住他 快点快点抓住他
这首歌曲就是当年在延安保育院的院长,现年97岁高龄的鲍侃老师填词,关鹤岩谱曲,脍炙人口的歌曲曾几何时没有人不会唱,但是知道这首歌的很少。丈夫是红军干部蔡国铭,二人的结合是贺龙将军做的大媒。孩子都很喜欢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1948年,偶然听到这首儿歌的著名作曲家关鹤岩先生重新根据歌词作曲,将旋律改编得更加琅琅上口、充满趣味,这首充满童趣的歌曲得以更广泛的流传开来,这就是今天人们记忆中《丢手绢》。可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两位作词、作曲者竟素不相识。这首经久不衰的歌曲,把两个陌生人的名字联系到了一起。直到2005年关鹤岩先生去世的时,大家才重新关注起《丢手绢》和作词者鲍侃老师。
所以,我诚挚地向大家推介这个节目,和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段激荡人心的年代,一起感受那份无疆大爱。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