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璀璨夺目的古文化孕育了陕西独具风格的民间习俗,它自成一体,像黄土一样古老、深厚而质朴。陕北的黄土风情,关中的帝都文化,陕南的山野乡风,琳琅满目,各领风骚。振奋人心的安塞腰鼓敲出了陕北的刚劲与豪放;丰富多彩的凤翔泥偶塑出了西北的粗犷与古朴;花样叠出的秧歌扭出了对新生活的喜悦与期盼;古老奇特的皮影绝技上演着历史的繁华;质朴精巧的剪纸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场面宏大的社火燃烧着生活的热情……它们与陕西久远的历史人文组成了陕西旅游独具魅力的特色。
秦腔 陕西省地方戏剧种。因陕西简称为秦而得名。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秦腔流传十分广泛,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
社火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社火与戏剧不同的是将角色的能力、精力、性情等都画在脸谱中,而且以哑剧的形式展现给人们,这些角色和故事为大家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它是戏剧的前身,是古代祭祀社神以及五方神灵的神圣行为。
皮影 皮影在陕西又叫“影戏”、“影子戏”,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乡绅官府家和平民百姓家里均有不同规模的影箱。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剪纸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陕西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风俗礼馍,也是艺术性极高的民间艺术品,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既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合阳县面花久负盛名,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 合阳县贺俭村妇女中的能人巧手特别多,在她们的手中白面可捏制成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上百个品种,被当地人誉为“面花村”。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