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图叫《佛教中道图》。《佛教中道图》概括了大乘教和小乘教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要求人努力去恶从善,净化本性,改良“种子”,提升命运。如果众生都能发挥人性的光辉,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则 “娑婆国土”也就转化成 “极乐世界”了。
画在大士殿的西墙上的这幅画叫《家家观世音》,它的引申又是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画的内容是人生追求的10个档次:吃饭、穿衣、住房、成婚、车门、仆从、当官、当大官、做皇上、做神仙;最后神仙没做成,下了地狱。
再看这幅画,它是根据民歌《十不足》创作的,其歌词 是:“终日奔波只为饥,才得有食便思衣,绸罗绸缎身上穿,抬头只见房屋低。盖起高楼升大厦,床上缺少美貌妻,娶来矫妻和美妄,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来车和马,车前马后少跟随。家人顾来一大伙,有钱无势被人欺。一窜窜到知县位,朝会方显职位卑,一攀攀到阁老爷,朝朝暮暮想登基。一日面南做皇帝,想要神仙登天梯。登天梯子来造起,阎王发脾鬼来催。此人若非大限到,上到天顶还嫌低,如此贪填迷不足,是 苦是累还是痴。”这首歌词因有 “神仙”二字,应为道家作品,但它末尾两句却有佛家思想。
这幅壁画叫《观音拜观音》,位于大士殿后,它是根据一个民间故事创作的。故事的梗概是:有一位居士,诚心同佛,千里迢迢去南海朝拜观音。观音很受感动,给他托梦说,某日某时要约见他。及至相见时,他见观音也在朝拜另一位观音,心里觉得奇怪,遂问观音为什么也拜观音。观音言道:“你拜观音是在求人,我拜观音是在求己;佛不度无缘之人,求人不如求己。”这个居士听了观音的话,彻底明白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和“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道理,回家后坚持修持,终于转凡成圣,证得佛果。
这座有游廊的殿叫禅堂,是佛家僧侣参禅的地方。在大云寺设置禅堂,则是为了向游人介绍“禅文化”。禅的焚文音译为“禅那”,意译为“静虑”或“思维修”。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主要为静坐、安心、数息等方式。后被引人佛教,成为佛家僧侣求证佛果的一种基本功。
禅堂内的正壁上贴的、“禅”字,是用维修大云寺更换下来的朽木而成,它既点缀了禅堂,也含有 “化腐朽为神奇”的寓意。殿堂之中,安放着20多尊木石造像,有佛陀、菩萨十天王、罗汉,还有儒家的圣人和道家的神仙。既是一个造像艺术陈列室,又可以组成一幅“谈禅图”。用以表明佛教至中国“禅宗革命”之后,形成 “左儒右道”、三足鼎立的独特文化现象。
这截茬根古树,所雕造的是菩提达摩。是他把禅学传入中国的。公元6世纪初,达摩渡海东来,会见南朝梁武帝。梁武帝是个虞信佛教却不钻研佛学的皇帝,他一见达摩便间:“我修了这么多寺院,又做了许多佛事,你看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梁武帝听了很不高兴。彼此话不投机,达摩乘一芦苇渡江,到高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历时九年,提出“理人”和 “行人”的修禅方法。其内容被概括为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说佛理不等于文字,证悟本质与文字无关,经过禅师的指点,也可以参禅悟道。
[CHAAD]
这尊手中抱书的佛,是禅宗六祖慧能,他是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他手中抱的这本书,是由他口述的《坛经》 是佛教典籍中唯一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写的称为 “经的著作”。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并不识字。自幼丧父因家贫而未上过学,一日卖柴于市,听人读 《金刚经》,听到 “应无所住而生真心”一段,便有所领悟,于是设法到黄梅找五祖弘忍拜师学禅。这时跟五祖学禅的共7仍多人,有一位首席上座,名叫神秀,学通中外,为众敬仰。后来有一天,五祖宣布:要传授衣钵,叫大家陈述心得,以便选继承祖位的人。当天,神秀便在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同学们看了都说写得好。这时慧能正在舂米,他听这首偈子便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有些同学便笑他:“庸流何知,勿发狂言。”于是慧能便请人代笔,在原偈旁边也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事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权衡了这两首偈语之后,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创立的禅宗被称为是佛教的“心法”,是佛法的画龙点睛心髓之学。不是人人都可以顿悟的,必须是具有大乘根器的人才可以顿悟。对于大多数钝人来说,参禅还得一步步来。武则天对禅也深所慕仰,她把神秀请到京师,“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时时问道”。她还一再派人去广州邀请慧能,慧能“托病不出”,不愿进京,最后只好把慧能的“得法架装”弄到长安,“则天见传信架装来,甚喜悦,于内道场供奉”;并以 “摩纳袋装一领及织五百匹”送给慧能,作为交换。大云寺的 禅堂里设有禅床,是僧侣们参禅打坐、休身养性的地方,佛家 行话叫“禅定”。禅定时耍姿势工确,身心放松,排除杂念,顺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