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现存石刻遍布全山,丰富多彩。除石佛洞与赤兔马摩崖石刻外,尚有北魏以至隋唐造像和历代记事碑三百余通,摩崖题刻20余处,石牌坊12座,及石狮、石虎等石刻文物,为名山的建设沿革提珙了历史佐证。
摩崖
石窟造像 即药王山石佛洞摩崖造像。位于北洞东南隅。旧有洞窟7个,1988年拆除洞壁,改建成现代化平面保护大厅。
石佛洞现存佛龛23个,佛像45尊。根据石窟题记,造像分属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其中东侧一尊弥勒佛像,被文物专家鉴定为北周作品,已如上述。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圆雕三种技法,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其中唐代11尊,完成于盛唐之际。东端正中之观音菩萨像,高1.8米。赤足站立莲台之上,头束高髻,胸挂璎珞,肩披长巾,腰系锦裙,娥眉凤眼,面含腼腆,身躯修长,略向右倾,上身稍袒,乳房微耸,衣纹线条流畅飘逸,衣下肌肤隐约可见,充分表现了菩萨女性的特征。
宋代造像仅有弥勒菩萨一尊。头戴花蔓冠,一腿盘膝,一腿下垂,足踩莲台。从其造型及艺术风格看,显然不及唐代的水平。
明代造像数量较多,且多高大。其中西侧坐佛,高4.06米,为山上最大的摩崖造像。这些晚期造像,大多数已经失掉了以前古朴的艺术风格。
赤兔马浮雕 位于石佛洞西旧关帝庙前崖下,故又称关帝庙石刻,俗称“关平拉马”。清道光十九年(1839)邑人雷九皋鸠工錾成。刻石属深浮雕,构图为一少年将军牵赤兔马石雕群。将军侧立,甲胄在身,英姿风发,气慨威武。赤兔马丰骨峥嵘,足踏“中原”,蹄下生风,大有破壁腾空之势。马后为松、竹浮雕。松下麋鹿卧地,松上猿猴攀登,一鹤离枝欲飞,刀工细致,神态如生。
醉翁石题字 最上端题“拂云”,其下为“悟石”、“醉翁石”(明万历乙未仲冬),又下为“二水在望”。石中心有清咸丰侯振家行草“眠醉石”三大字,字各二米见方。其中“醉”字草书,近处不易辨认,因有“眠仙石”一说。
石佛洞题记 依原洞顺序计有:后梁龙德三年华原县观相乡吏部常随王小小造像题记;北宋大中祥符四年“打造石碑”及政和三年杜机等“游洞题记”;金大定九年“重修石佛殿并塑观音像,又开药王、药上记”;明正德八年,“重修殿宇记”;唐开元十一年卢涣造像题记;金大定元年“补修古佛记”;明万历四十年富平县流曲里指挥佥事孙丕振“补修古佛”题记;唐京兆府华原县令等造像题词,贞元十九年李叔夜题名。
遇仙桥题记 桥西侧北崖有清咸丰时胡星垣楷书题诗七绝一首。又北为楷书“龙盘”二字。桥东侧北崖有明嘉靖十九年石垒草书《春日游太玄桥雪中联韵》诗;南崖有成童楷书“星滩”、“柏崖”,嘉靖十九年知州温秀及辛珍、左思敬、石垒、李宗枢题记,吴恩行书“飞云渡”,“大清戊午杨正午弹琴处”、“周风鸣授学处”题记。又,“柏崖”之上有行书“聚龙岩”,楷书双勾“太玄桥”题字。桥东涧底又有巨石中卧,上有双勾“卧石”二大字。
准提崖题记 刻于旧千手佛殿后石崖上。一为清顺治十四年邑人左重耀隶书“准提崖”三大字,横刻于石崖顶部,字各二米见方。一为康熙五年楷书“侍御艮斋左公修真之处”,刻于石洞内壁。一为“顺治十八年丁丑仲春州人左重耀创辟孙仙姑石径并山谷云墟两间以为逃世之所”题记,刻于西侧原仙姑洞北崖下。
云山胜览 清道光二十一年邑人左思恭隶书。刻于旧关帝庙前石崖,字各三米见方。
碑碣
药王山现存历代碑碣250余通,其中北魏21,西魏25,北周21,隋34,唐13,宋4,金6,元19,明44,大顺1,清67,民国3。这批碑石,原存药王山的有140余通,“碑林”70余通,其余均为解放后从各地迁来。碑碣内容丰富,大体可分造像、祠庙、敕牒、告示、赞述、诗文、题记、医方、图画、经幢、符篆、墓志、塔铭等类。其中造像碑100余通,大多是民国时期“耀县碑林”所藏珍品,三十年代已经闻名中外。兹选其有代表性者简述如下:
魏文郎造像碑 北魏始光元年(424)造。四面五龛,有佛道混合像14尊,人物36众,铭文88字,并有狮、虎、鹿、车骑等浮雕或线刻。造型生动,布局得体,刀法粗犷,铭文完整,为造像碑中精品。此碑造像时间要比始建于和平元年(460)的云岗造像还早30余年。
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造,《陕西金石志》有录。四面三龛,有佛像9尊及供养人线刻像10。铭文四面刻制,计1200余字,苇法古朴,楷中存隶,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变楷的珍贵资料。此碑拓片曾多次在外展出,以文字、书法、雕刻被誉为“三绝”。日本友人关野雄赞其造像有“龙腾虎跃的真实感”,书法“萧洒雅致,是一种罕见的楷书”(见《西安碑林书道艺术》第237页)。
三县邑子造像碑 北魏正光四年(523)北地郡宜君、同官、土门三县邑子250人合造。碑高2.2米,宽0.95米,厚0.3米,首身座齐全,雕工精细,为药王山现存造像碑中最大最完整最精致的一通。
仇臣生遗像碑 北魏正光五年(524)造,《西京金石书画录》有录。铭文书法秀美,向为国内学者重视,堪称魏书典范。民国二十六年(1937),县长李书亭离任时盗走此碑,幸被邑人刘景三发觉,告知官府,终于追回。
吴洪标兄弟造像碑 四面两龛,佛6尊,有铭文,北地郡泥阳县道民吴洪标兄弟等71人造。时代不明。就其泥阳县名及铭文中“圣皇圣母”称谓,当为北魏所造。碑身正面绘有《天界图》,日作圆形,中有黑核,可能是古时对太阳黑子的描绘。碑阴绘顶竿、高跷、叠罗汉、相扑、假面戏、竹马戏等《百戏图》,也是难得的古代杂技艺术实物史料。
千佛造像碑 四面,有跌坐大小佛像1017尊。雕工细致,眉目清晰。因底座已佚,未见文字记载。按其龛式风格,似属魏碑。
刘洛仁造像碑 唐总章元年(668)造。四面,计大小佛像30尊,铭文550字。碑上并有天王、浮图、佛像、飞天、侏儒、圆炉、坐狮及供养人站像浮雕,规模十分宏大。
魏洪达造像塔 四面十级,塔顶呈方锥形,通高2.6米,上小下大,雕造佛像及菩萨像404尊。造型典雅,小巧玲珑。塔座一米见方,高约半米,素面。塔基有魏宏达等题名。此塔原出延昌寺,无纪年。经初步鉴定,塔为北周或隋代所造。
张僧妙法师碑 北周建德三年(574)刻立。清光绪三十一年出土于文家堡崇庆寺遗址。蟠首方座,上有圭额,高2.05米,宽0.75米,厚0.25米。碑文楷书,共1038字,以书法健美而著称于世。本县旧高等小学堂曾以此碑移置讲堂,作为学生习字范本。《陕西金石志》录有全文,《鲁迅日记》、《鲁迅书帐》均有买此碑拓片的记载。
耀州华原县五台山孙真人祠记碑 宋元丰四年(1081)刻,金大定九年重刻。碑额有金大定时画家杜穆所绘《孙真人新堂图》。以真人洞门为背影,近处怪石林立,古柏苍翠,远处修竹摇曳,河水奔流。真人凝神端坐于洞前石上,左侍童而右伏虎。前有老人双手捧书,作呈进状,当为龙王献方故事。碑文计2500余字,乡贡进士王撰,是研究药王山沿革、地貌、形胜及孙真人隐居旧址、生平事迹、传说等的宝贵资料。
感德军五台山静应庙额敕并加号妙应真人告祠碑 宋崇宁三年(1104)刻立。碑文记载崇宁二年徽宗敕赐孙真人祠“静应庙”额,三年“特封妙应真人”事。此即孙思邈“真人”之正式封号。
宋徽宗题楮慧龙章云篆诗文碑 宣和元年(1119)刻立。碑记徽宗赵佶见“天神”降于坤宁殿,几案上又得龙章云篆诗28字,下有西台长吏楮慧(按即道士林灵素)书押,并与楮慧问答等情。内容虽属荒诞无稽,但赵佶的“瘦金体”书法却自成一家,为世所称。赵佶书碑存世甚少,且多残剥,独本县此碑保存完好,笔画如新。
此碑《陕西金石志续编》有录。
龟蛇碑 现存两通,一在南庵,一在北洞。金代著名道士谭真君书,明正统十三年(1448)刻立。
在南庵者,附刻于《唐太宗赐真人颂》碑之阴。碑高2.04米,宽0.7米,蟠首龟座。碑身正中阴刻“龟蛇”二大字,各半米见方。二字若象形,“龟”如乌龟爬动,“蛇”则蜿蜒盘曲,活灵活现,一挥而就,堪称神来之笔。右上角题词“谭真君书”;右下角双行分署“耀州五台山静明宫立石”及“志心崇奉镇宅辟恶”。左上角押有“崇正除邪”方形印章一枚,及双署“大明正统十三年岁次戊辰朔日”、“耀州知州李芳同知丘纯”字样。
在北洞者原存官署,解放后移置今址。与上碑相较,除形刊较小外,尚有两处有异:一为押章无字,仅有边框,显然是为拓后加盖官印之便。另一处即左下角有双署文字:“为因年久损坏一角重刊庠生刘良雷清刻”。
按 二碑的从属关系,历来众说不一:一说南碑系初刻,北碑为仿刻;一说北碑原在南庵,明代时为了便利群众拓印而移置官署,后来又在南庵重新补刻。今按二碑异同及解放后南庵出土的“龟蛇”碑残块(今存药王山),证明早在二碑之前,静明宫已有一通“龟蛇”碑,后来“因年久损坏一角”,遂于明正统十三年同时仿刻了二碑,一仍立于静明宫,一置官署拓印。至于原碑刻自何时,因出土残块过小,未见纪年,无法确定。谨按谭真君,名处端,字通正,金代著名道士,博学,尤工草隶,著《水云》前后集。据此,“龟蛇”原碑当为金元时代刻立。
历代名医神碑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立。载三皇至元代名医201人。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李涛、马堪温曾著文指出:“碑文本身就是医学史,最有价值,世界各国都不曾见过像这样的碑。第一,它详细记载了历代名医姓名,使后人能对这些名医姓名永志不忘。第二,它证明我国医学的悠久历史,同时也证明我国古老的文化,使人一看便起爱国之心”(见1954年第4期《中华医史杂志》)。
海上方碑 明隆庆六年(1572)刻立,秦王朱守中识。碑为两面刻,各分6栏,栏各3块,共计35块,分刻《孙真人枕上记》、《孙真人养生铭》及《海上方》。每块均有边框,各标序码,可拓印成册,便于流传。其中《海上方》为七言常见病单方诗121首,读之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千金宝要碑 明隆庆六年刻,朱守中识。据碑文称:《千金宝要》系宋人郭思据孙思邈《千金方》纂要而成,宣和六年曾刻石于华州公署,明景泰中易刻木版。药王山此碑即是以景泰木版为蓝本,碑共四通八面,以“元亨利贞”列其序号。
杨鼎瑞题诗碑 无纪年,两面同刻。碑阳题“孙真人洞奉和大宗伯姜老师致祝韵”。诗前钤有“斗酒诗百篇”篆文闲章,后署“耀州牧山人杨鼎瑞”,下押“鼎瑞”、“定同印”印章二枚。碑阴题“太玄洞次韵”,后署“金明杨鼎瑞”,下押“定同印”、“鼎瑞章”。
按碑文题款,耀州牧杨鼎瑞是陕西金明(今安塞)人,字定同。《续耀州志》云:“伪官杨鼎瑞……闻国朝定鼎,乘间逸去。”史载: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建大顺政权于西安,年号永昌。永昌二年被害。说明杨鼎瑞是大顺永昌元年(1644)被李自成委任为耀州知州的,诗碑也是当年秋季所刻。
锦阳川图碑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长安王孙朱二玉绘图,知州李铨撰文并书《锦阳川记》,合阳名士康乃心《跋》。另有李铨、康乃心诗各二首。
雷园旧迹碑 年代同上。碑分上下六栏,首栏行书“雷园旧迹”,以下各栏依次为朱二玉《雷园图》,康乃心《雷园记》,李柏《大乐园记》及罗魁、康乃心、李铨、李镛(铨弟)《雷园怀古》诗各一首。
五台山图记碑 无纪年,估计与上碑同时刻立。碑阳绘《五台山图》,分5层绘制,有界栏,连接可成长卷。精工刻画,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碑阴为康乃心所撰《五台山记》,是研究药王山历史沿革的珍贵资料。
石鼓文碑 清顺治十六年(1659)刻立。石刻共4块,分为序、文、音释、歌赞及左重耀集柳公权书法所撰《石鼓文铭》5个部分。《序》为知州唐翰辅听撰,略谓石鼓文抄本系左佩玹家藏,“得之于苏文忠公者”据专家考证,国内保存字数最多的《石鼓文》,即为药王山之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