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人 “吾闻善言天者,必本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运转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为霜雪,张为虹霓,此天之常数。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彰而为气色,发而为声音,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诊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则兆亦如之……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也。”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唐·刘肃《大唐新语·隐逸》)。
论养性 “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故士无畏则简仁义,农无畏则惰稼穑,工无畏则慢规矩,商无畏则货不殖,子无畏则忘孝,父无畏则废慈,臣无畏则勋不著,君无畏则乱不治。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慎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知者,则人事毕矣”(《新唐书》)。
论医德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若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
,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凄怜愧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验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戏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失医之本意也。”
“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露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令至道不行,拥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
论为学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臣了,深自误哉!”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
“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壬,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以上均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