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临渭区科学技术概况(1)

2012-7-12 0:32:2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民国以前,科学技术(以下简称科技)落后,本县连小元钉都不能生产。虽然地处富饶的秦川东部,但吃粮靠天,有灾即难,粮食亩产仅100多斤。建国以来,本县科技事业发展很快,至1983年可以生产化肥成套设备、化工原料、小型农机具、各种型号潜水电泵、电线、钟表、轻工纺织等上百种产品,部分产品已跃入本省或全国优质名牌行列;农业上,由于推广了多项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加上其它措施,粮食平均亩产上升到500多斤,棉花平均亩产增加到60斤以上。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56年,本县成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以下简称科协),1959年,成立渭南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撤销。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县科委、县科协相继恢复,并先后成立了医学会、中医学会、护理学会、药学会、农学会、林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电学会、机械学会、化工学会、土建学会、数学学会、物理学会、化学学会、城镇工业技术协会、外语学会和科普电影学会等17个群众性学术组织。这些学会经常交流科技情报,开展学术讨论。畜牧兽医学会曾筛选出100余种疫病的200多个方剂,汇编成册,获得了地区科技成果奖;外语学会曾举办两期英语学习班,培训了50多名科技人员;护理学会多次组织护技表演竞赛,几个项目曾获得省和地区的奖励。
第二节 科技队伍
    建国初期,本县工程技术干部仅有10多人,专业农技干部20多人。到六十年代中期,农技干部增加到150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科技干部受到批判,有的被迫改行。1977年以后,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得到落实,科技人员对口归队,科技战线力量得到充实和提高。截至1983年,全县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313人,农业技术人员259人,卫生技术人员330人,教学人员1,711人。经评定,具助理以下初级职称的科技干部287人,有工程师职称的24人,有农艺师职称的19人,有兽医职称的3人,有畜牧师职称的4人。
第三节 科学普及活动
    民国以前,本县没有科技可言,群众遇到天旱祈雨,遇到疾病求神,丢失东西“问卦”。建国后科学普及工作发展很快。五十年代初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进行农具改革,曾涌现出“活鲁班”刘恒杰。1979年以来,科普活动更加活跃。
    科学普及宣传:1979年,县广播站专门开办渭南县农业科学种田广播学校,每周讲授两节,每节重播3次,共讲授各类专业知识1,200余篇,400多课时。同年县科协重办《渭南科技》专刊,每期印刷2,500余份,主要介绍工业、农业、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教学等方面的论文和经验。
    农村科学普及:1982年,在南七、白杨、官道3个公社试点后,34个社(镇)都成立了科普协会,有的还创办农业技术学校,结合作物生长规律,进行专题讲授;有的对社、队二级干部进行技术培训。南七公社在棉花地膜覆盖方面,经研究试验后,进行大面积示范和技术承包,13,000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162斤。
    县城“科普一条街”活动:1982年秋,东风大街各商业、供销门市部普遍开展了商品科普宣传活动。一个月时间内,70多个门市部,举办各式各样的科普报面468块,面积900多平方米,科普知识712条。到1983年,科技板报在全县城已经普及。
    青少年科技工作:为了培养青少年一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1979年,举办了第一期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展出小制作31件,经地、县评选小组评定,12件作品获得县一、二、三等奖,七件送省展出。同年暑期还举办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夏令营,1980年又举办了中、小学在校学生科技、教具小制作展览。这次展览全县分7个地区,展出作品7,100件。同年还举办了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夏令营活动。
第四节 科技成果
    科学技术在本县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些已获得了经济效益。如远红外线烘干技术的应用,棉花地膜覆盖技术大面积示范,土壤肥力速测技术的普遍推广,豆荚螟在圣麻上的发生与防治等,曾获得省或地区的奖励。
    农用深并潜水电泵 150NQ10—型农用深井潜水电泵,是1975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陕西省科委给县农机厂下达的新产品试制任务。经过4年研制,在有关单位的协助和配合下,终于试制成功。1979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进行大批量生产,1980年获省科技成果2等奖。电泵流量每小时抽水100吨,扬程米,水泵为分段多级式,电机为薄壳,穿铜条结构,直径133毫米,长3,330毫米。其特点是重量轻,体积小,扬程高,效率好,寿命长,使用可靠,深受高原和山区广大群众欢迎,远销西北五省区及河南、山西等地。
    XL——串列多用煤气茶炉
    XL——串列多用煤气茶炉是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助理工程师翁振贤为改革旧式茶炉污染环境的弊端,在“串列式煤气茶炉”基础上,重新设计、研试成功的一种新型环保技术装备。这种炉以彻底变革“周期性燃烧”为前提,以当代先进的“煤炭气化燃烧技术”为先导,以双燃式、通体循环、一炉多用为特征,为立火管锅炉类型。主要由锅炉本体(煤气炉、输出管、火管、一、二燃烧室、冲天管)及一、二次风管、十字多用管路、烟囱及附件所组成。它利用简易煤气发生炉,使煤经干燥、干溜还原氧化而变成气体燃料(煤气),自输出管进入第一燃室燃烧,经火管进入第二燃室,并借助高速烟气形成涡旋气流,促成余燃物完全燃烧;再由余燃水箱曲管吸收余热后排空。具有高效节煤,消烟除尘,结构紧凑,易于加工等优点。1981年12月在县钣金厂试制成功。1982年6月监测:热效率76%,节煤效率55%,烟尘浓度26/标米3,林格曼黑度正常燃烧0级,煤气燃烧率99.1%,尾气CO排放0.2%,各项指标符合并明显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均优于串列式煤气茶炉,更优于旧式茶炉,环境效益卓著。1982年完成技术鉴定,曾两次选调参加“全国环保技术装备展览”,各项指标均处领先地位,深得各方好评,远销全国20余省、市。1983年10月县钣金厂进行投产鉴定后,注册“白狮牌”商标,同年12月27日获渭南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
    秦川牌橡皮绝缘编织软线
    秦川牌(R×S)2×16/0·15橡皮绝缘编织软线,系本县电线厂产品,1981、1982年连续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这种花线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250V,或直流电压500V及其以下的照明灯头线和日用电器软线接线之用。导体采用0.15MM软圆铜单线束制而成,线芯柔软不易断,使用于自由状态敷设;一直采用天然一号绝缘胶,橡皮的物理机械性能达到一机部规定的优等产品质量指标;橡皮伸率在260~350,老化系数K1、K2均在0.3至0.1之间,电阻率控制在0.01724MM2/K以下,外观采用酱红色蜡纱,色泽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耐弯曲试验15,000次通过。内在质量坚固耐用,很受群众欢迎,畅销省内外。1980年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名列第一。
    毛竹生产技术
    本县从1971年开始,进行南竹北移的试验研究。以后陆续从湖南、福建等省引进移栽母竹33,450株,面积1,007亩,主要栽培在东西两原的12个公社、91个生产队。1973年春季试验毛竹籽育实生苗。引进母竹已繁衍7代,适应本县自然条件,籽育优势比较明显。1979年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截止1983年,全县栽竹面积2,600多亩,成活毛竹119,000株,10公分以下的21,300株,达到国家商品毛竹规格21公分以上的2,056株。达到成林标准的有5亩,达到半成林标准的有4亩。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