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尧舜时,洪水泛滥成灾,人民备受其害,流离失所。舜即命鲧治水,鲧用筑堤防水之法,其功不成,结果被舜杀于羽山。其子禹继承父业,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胼手胝足,竞走奔命通泽,疏通九河,引水东逝,终于战胜了洪水灾害。
据《史记·夏本记》载:禹“道雒(今洛)自熊耳,东北汇于涧、
,又东汇会于伊,东北入于河”,由此证明夏禹治水时沿洛河而上进行踏测治理,人民方始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为纪念夏禹治水的功德,洛河沿岸古有“十里一洛王(禹庙)”的传说。白昶河洛王庙和尖角禹王阁,正好相距十里。现在独留尖角禹王阁,坐落于尖角村北,洛华公路东,濒临洛河之滨。任其河水暴涨,洪峰再高,其阁毅然屹立。昔年庙院苍松翠柏,古木参天,浓荫覆盖,今则残楼圯久,庙宇犹在,环周千峰万壑,重岩叠翠,山明水秀,杨柳蔽日,景色宜人。公路一线直通南北。东望桃花古冢,如舟泊岸;北顾“石门烟雾”,若现若隐,寂静幽雅的禹王阁,更显得古色古香。古代诗人留有咏禹王阁七律一首:“千年禹庙柏森森,十里莺啼紫阁新。古屋龙蛇粉壁画,荒庭花木常如春。熊耳导洛原有据,龟背负书传青文。九畴洪范秘全露,启智化育仰功勋。”文笔简洁生动,出神入化,绘声绘色地盛赞了禹王阁胜迹。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