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艺术作品>>正文

策论、论文 试论紫阳农业的发展战略

2012-6-11 8:33:4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杨春禄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端,地处汉水上游的大巴山区,土地面积2204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汉江横贯东西。全县总人口现有32.6万,其中农村人口29.9万。1985年,粮食总产1.55亿斤,茶叶235万斤,蚕茧115万斤,乡镇企业总收入1909万元。农业总产值632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1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2元。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开展,贫穷落后的紫阳农村也出现了蓬勃生机。因而,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就成了愈来愈迫切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我县农业资源的优势和今后发展的障碍因素的分析入手,探讨我县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措施。
    一、农业资源的优势
    (1)亚热带经济林特生产的最佳气候区
    我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地处川陕交界处,每年西南方向的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经任河河谷的通道北移,我县是迎风坡,首当其冲,因此,终年气候温和,水雨丰沛,是我省全年水热条件最佳匹配区。年平均气温15.1℃,最热月(七月)26.5℃,最冷月(一月)3.4℃,年平均降水1127.8mm,境内各地平均在1024.1—1281.8 mm之间。热量充足,生长季节长,≥10℃年积温4669度,无霜期268天。与同纬度的江淮地区相比,热量相近,而降水偏多100—200 mm,其气候相当于自西向东移动了1000多公里,和苏泸地区十分相近。冬季,由于北有秦岭、凤凰山的双重庇护,最冷月温度为全省最高(3.4℃),多年极端最低气温-7.6℃,比同纬度的江淮平原高6—12℃,比邻近的江汉平原高7—9℃,在安康地区居于首位,是农业安全越冬的最佳地区。这样优越的气候条件,最适宜发展茶、橘、桐、漆等各种亚热带经济林特生产。
    (2)种类繁多的经济林特资源
    我县经济林特生产历史久远,解放后,被列为全国山货特产重点县之一。大宗产品有四十余种,如茶叶、蚕茧、柑橘、桐油、生漆、漆油、棕片、花椒、苎麻、核桃、板栗、木耳、青竹等。药材共有400余种,是全省厚朴、杜仲、党参、大黄、陈皮等的主产地。在全省,茶叶产量居第一,蚕茧居第二。紫阳茶和金钱橘是我县的传统名特产品,早已享誉省内外。
    (3)蕴藏量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地下矿藏
    我县境内河流密布,河床比降大,河水流量足,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4条,年平均径流量162.4亿方,理论水能蕴藏量为29.5万千瓦,可开发量14.6万千瓦,目前已建小水电站装机总容量4014千瓦,仅占可开发的2.7%,潜力极大。
    地下矿藏可满足工业标准开发利用的已有20种以上,各类矿床、矿点194个。主要岛种有煤、铁、锰、磷、毒重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目前已开采的有无烟煤、石炭、板石、锰矿、石灰石及砂金。
    (4)优越的地理位置
    我县在行政区划上属西北地区,西北五省区绝大部分为温带内陆气候区,因此我县各种山货特产,尤其是具亚热带特色的各种物产,在这一地区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比国内其他地区同类产品捷足先登,更具竞争能力。襄渝铁路穿越本县,与京广、宝成、陇海等线相接,四通八达,对外运输十分方便。
    (5)全国第二个富硒区
    我县是继湖北恩施发现的全国第二个富硒区,不但土壤含硒量高(平均0.49PPm),而且各类粮食、水果、茶叶、肉蛋等均富硒(0.11—2.70PPm)比国内缺硒地区高数十乃至数百倍。经科研部门试验证明,富硒食品的食用,对预防、抑制和治疗一些缺硒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和某些癌症等,有显著的或一定的疗效。因此,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1)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广种薄收,导致大面积毁林开荒,加上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两次大规模过伐,使我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查田定产普查全县有耕地101万亩,到1976年林情调查达146万亩,24年中开荒45万亩,还不包括撩荒面积;森林复被率由解放初的30%下降为10.1%。水土流失面积全县达20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62%,流失总量386万吨,年侵蚀模数高达1755吨/平方公里。由于降水的年分布不均,春干、伏旱、秋涝和夏季大暴雨,就成为我县主要的自然灾害,解放34年(1949—1982)中,严重的就有30次,平均10年9次,而且日趋频繁。
    (2)人均土地资源少,耕地条件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我县人口密度为147人/KM2,人均土地资源10.17亩,低于全国(14.5亩)全省(10.9)、全地区(13.3亩)的平均水平。山高坡陡土层薄,是我县耕地的三大特点。全县现有耕地94.35万亩,其中25度以上的陡坡地占53.6%;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上一年一熟的中、高山地区的占34.9%;人均宜农耕地1.45亩,但土层浅,地力薄。目前耕地单产仅168斤,粮食总产低而不稳,解放36年(1949—1984)来,平均年总产为11843万斤,现在粮食产量人均水平也只有500斤左右。
    (3)家底薄,财力弱,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拮据
    长期以来、我县农民收入很低。1975年,人均分配收入仅36.56元;1978年,全县农村三级固定资产累计总额为1071万元,每亩耕地仅11.34元,人均也只有37元。1983年农村累计超支户3.72万户,占总农户的58.7%,超支总额450.80万元,欠信用社贷款全县人均15元,在农户收入中,生活费用占82.8%,用于生产仅占8.1%,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由于地方工业不发达(每年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左右),财政支出年年靠补贴,地方对农业投资能力微弱。
    (4)科学文化落后,技术和人材严重缺乏
    据1982年人口普查,全县农业人口中,有小学文化的7.77万人,占25.9%中学文化的2.57万人,占8.6%,而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13.40万人,占同龄人口的63.1%。农村中具有各种技能的人才,据804户农家调查,仅213人,占其人口的57.3%,占劳力的13.5%。全县农业技术干部共有144人,平均每15平方公里,每2000个农业人口中,只有1名。
    (5)山大沟深,乡村交通不便,商品聚散困难
    1970年以前,我县是全国四个不通公路的县之一。现在交通有了很大变化,境内襄渝铁路长66.7公里,公路645公里,汉江内河航运64公里。但是,全县公路密度只有0.29KM/KM2,还有7个乡不通公路,而且多数公路路况不良,年通车时间只有三分之一;乡村之间公路陡峻,农民至今仍靠肩挑背扛,这对商品流通是个很大的限制。
    三、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根据以上综合分析,本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我县今后农业发展方针是:“以林特、矿产为主,农牧结合,大办乡镇企业,发展商品生产”。总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本县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商品生产这个中心,以经济林特和乡镇企业为两大经济支柱,农林牧渔多种经营,工建运商综合发展,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实现本世纪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已经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格局。根据我县山区的特点和农村发展的趋势,将全县农业划为五大生产门类,对其发展方向分别予以论述。
    (1)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村粮食自给率
    解放35年来,全县粮食总产虽有增长,但并不多。近期(1980~1984年)平均年总产1.52亿斤,比解放初期(1949~1953年)平均1.14亿斤仅增长33%;但人口却增长了101.7%,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反而下降。以1950年人均165斤为自给水平来衡量,35年来粮食自给率平均仅70%。
    按照人口控制计划,本世纪末全县总人口应为38.20万,以人均800斤计算,共需粮食3.05亿斤。届时,除去退耕和经济作物面积外,用于粮食的约60万亩耕地,复种指数由现在的148%提高到160%。要达到上述产量,播种单产就应达318斤,即在现有114斤的基础上,今后15年平均每年递增13.6斤才行。但是解放35年来,每年仅递增2.3斤,近15年也只递增4.5斤。因此,达到人均800斤实现自足是很困难的,预计今后年递增9斤,到本世纪末,播种单产250斤,耕地单产400斤,粮食总产可达2.4亿斤,农业人均680斤。今后,应跳出就粮食抓粮食的老框框,从指导思想上来一个转变,以工促农,以特补粮,多渠道解决粮食问题。粮食生产的发展方针应是“保证(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努力提高自给率”。在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同时,搞好林粮间作过渡,将退耕和提高单产同步进行,扩大复种,使播种面积相对稳定在100万亩左右;继续大造基本农田,大力推广作物良种,增加化肥、农药、农机、电力等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改善生产基本条件;调整作物布局,实行科学种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高山抓洋芋,低山抓包谷,中半山夏秋并重;在河谷小盆地条件较好的乡村,积极发展粮食专业户。
    (2)林业生产—以营林为主,提高森林复被率
    近几年,我县林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1977年~1983年累计造林36.3万亩,平均每年造林5万亩;森林复被率提高到13.2%,含灌木林的复盖率为23.8%。但是,由于造林存活率低,林木资源耗费量大,目前仍有荒山面积近100万亩,造林任务还相当艰巨。
    从林木消长平衡来看,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为77.5万M3(不含薪炭林),年生长量11.07万M3,年消耗量13.56万M3,消耗大于生长的局面仍然严重存在。全县用材林12.87万亩,可用资源蓄积量11.57万M3,但林分结构不良,大径材、可用材少,而且多为交通阻塞的深山老林,难以外运。据近四年统计,农村自用材平均每年就达1955M3,因而,提供商品材数量有限。尤其是农村薪柴紧缺,更是突出矛盾。全县农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耗柴,每年共需52.75万M3,而各种林地可供薪柴的生长量合计为32.88万M3,仅占柴耗量的62.3%,不够的只好在蓄积量中过伐,这是林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今后林业生产应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以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优先发展经济林,薪炭林,适当发展速生用材林,造林100万亩,争取本世纪末森林复被率达40%以上。在继续抓好人工造林和大面积的荒山飞播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搞好抚育管护,提高存活率;抓紧次生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有计划地进行阆伐,搞好竹木加工和小径材的综合利用。
    (3)养殖生产——满足城乡需要,提高商品率
    我县养殖业以猪、羊、牛、鸡为主,鱼类及其他动物饲养很少。1984年各种肉类产量873.8万斤,人均26.8斤,超过了全国平均24斤的现有水平,蛋类123.67万斤,人均3.8斤。每年除羊肉要调出10—15万斤外,猪肉还要调进10万斤左右,城乡人民肉蛋食物主要来自本县的生产。
    我县养殖业发展的潜力虽然较大,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度,主重是受饲草饲料资源的制约。全县可利用草场现有103.8万亩,实际上是荒山草坡,饲草量少质低。95%的草场为农林隙地,多为撩荒地,分散零星,不便放牧;5%的大块草场又分布在人烟稀少、低温多雨的高中山地区,不利牛羊生长和管理。从经济效益看,这类草场作为牧地也不合算,每年每亩收益只有4.08元,而发展经济林特,则可收益30~40元。因此本世纪末实际可资利用的草场约30万亩,可载畜12万羊单位,山羊由现在的4.5万只发展到14万只,牛由0.9万头发展到1.5万头。现在,全县饲料粮约占粮食总产的18%,即2800万斤,保持这个水平,本世纪末可达4400万斤。猪由20万头发展到30万头,禽由30万发展到50万只。再要增加,就要受到我县口粮本身不足的限制。届时,全县肉类产量可达1728万斤,人均45斤,蛋类200万斤,人均5.2斤。
    今后养殖业的发展方针是“稳步发展猪鸡,积极发展草食牲畜,努力提高商品率”。目前草场利用率仅24.1%,发展草食牲畜潜力很大。要逐步改良30万亩草场,提高载畜量;充分发挥家庭经营的优势,舍饲为主,适当发展小群放牧;要狠抓配合饲料、良种推广和疫病防治,对当地良种“陕南白山羊”,应加速改良提高;积极推广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着重提高出栏率和产肉率。
    (4)经济林特生产——全县农业商品生产的主体
    经济林特主要包括茶叶、蚕桑、果类、油料、苎麻、药材等经济作物和油桐、生漆,木耳、树棕等林特产品。近几年来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快,总面积现有50.2万亩,年产值1500万元。1983年其商品收入已达465万元,占农业商品总收入的55.8%;各类产品商品率多在70%以上,比其他农林牧产品都高。
    我县发展经济林特,有着广阔的山场,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传统的产品市场,它应成为全县农业商品生产的主体。总的指导思想是:在繁多的经济林特种类中,要突出亚热带品种的优势;在各种亚热带的品种中,要突出食用类的茶、桔、果、菌及滋补类中药材。这是由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愈来愈讲究营养和健身,对于食物要求则向中、高档发展。而麻、丝、桐油、生漆等农产品原料的销路,则受现代工业的发展所左右,时畅时滞。因此,在生产的长期安排时,要特别注意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前一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只会愈来愈大,发展可以放开一些,后一类则应有所控制,有计划地发展。
    今后的生产方针是:合理调整内部结构和布局,在扩大面积的同时,主攻单产和产品品质,促进资源优势尽快转变成商品优势。到本世纪末,计划新增面积40.4万亩,共计为90.6万亩,其中茶叶13万亩,柑桔2.4万亩,以保证我县为全省茶叶、柑橘基地县任务的实现。总的布局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以漆药为主;600米以上的汉江、任河中山河谷,以茶、桐、果、麻为主;600米以下的浅山丘陵,以桑、茶、果为主;汉江、任河沿岸以柑桔为主。从现在起,前5年的工作重点放在采种、育苗、更新改造和新建园地的基础建设上,后10年重点放在生产管理和主攻单产上,确保本世纪末全部投产,实现产值6400万元,在农林牧渔产值中的比例,由现在的25%,提高到51%。同时还必须注意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抓好蚕桑、油桐、食用菌和药材中的中短线品种的生产。
    (5)乡镇企业——开发“两产”(特产、矿产)多层次精加工
    1978年后,我县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现有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五大行业的各种企业2546个,从业人员12139人。1985年乡镇企业总收入1909万元,比1980年增长7.2倍,上交国家税金100万元,获纯利润89.9万元。乡镇企业中,以工业企业为主。1985年乡镇工业总产值709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3%,比1980年净增547万元,五年平均递增率为34.3%。乡镇企业日益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成为全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
    乡镇企业正处于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开拓前进中,今后应立足当地资源,根据本县资金、技术、流通条件和市场需求,明确方向,重点突破,调整结构,综合发展。总体方针是继续加强采矿业,大力发展以特产为主的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当前要以建材建筑业为突破口,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我县乡镇工业目前是以采矿业为主,主要产品为无烟煤、石炭、锰矿石以及板石,其产值占70%,而农产品加工仅占11%。这反映了我县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企业为技术层次较低的行业,产品为天然资源,生产方式为劳动密集型,形成这样一个生产特点,是对现阶段生产水平低下的一种适应。随着以经济林特为主的生产的发展,各类农产品将大幅度增长,这就必须改变直接出售产品和初加工半成品的落后现状,开发多层次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商品竞争力,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如果加工与生产不能协调发展,一长一短,成了跛子腿,则整个农村经济将会受到严重牵制。当然,就目前来说,农产品数量的增长和加工能力的提高,都还需要一个过程那么,当前突破口的选择,最有希望的就是建材建筑业。我县矿种最多、储量最丰、分布最广的是建材工业原料。现已具有一定的生产和技术基础。其技术层次较低,能吸收大批劳力,适合我县农村劳力队伍的现状;而且安康水库的移民拆迁牵涉到我县三分之一乡(镇),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
    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抓好骨干工业和骨干产品:以茶叶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以板石、石灰石开采加工为主的建材工业,以煤炭、锰矿石为主的采矿业。紫阳毛尖茶早已蜚声茶界,1985年被评为省级名茶,自然面板石1982年获国家外经部优良产品证书,已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全国板石出口最多豹县之一。今后还应不断开拓新的名优产品,同时,还要抓好企业管理、人才技术和经济信息三项基础工作。
    本世纪末,乡镇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亿元;即今后15年中,将以以19.3%的递增速度增长。
    四、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在以上战略思想指导下,进行宏观决策,确定战略步骤。今后15年,大体要分三步走:头5年,摆脱贫困,初步解决温饱;再5年,积蓄力量,抓好基础建设,后5年,放开步伐,准备经济起飞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县起步水平很低,即使在本世纪末达到翻番目标,农民的实际收入也只能达到目前的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纯收入400元),大约还要15至20年的时间,才有可能达到小康水平。
    从现在起,以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基地建设为重点,抓好以下八项重要措施。
    (1)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入手,促进农业内部各业结构的调整;从农村劳力投放结构的调整人手,促进农村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全面协调的发展。统过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由现在的1∶1.3∶1变为1:3:0.4,经济林特与粮食用地比例由0.56∶1变为1.51∶1,突出了它的主体地位。本世纪末,农林牧渔将达1.25亿元,其中以经济林特增长最多,占净增数的70%。但是,即使达到此目标,只比1980年农业总产值0.54亿元增长1.3倍,占翻两番的农业总产值的2.16亿元的57.9%,也就是说,翻两番的42.1%要靠乡镇企业。由此可见,一个经济林特,一个乡镇企业,这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两大支柱,也是全县经济起飞的两翼,是改变我县贫困面貌、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2)积极发展“两户一体”,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运用农业区划成果,充分发挥区域性优势,以“两户一体”为主,集约经营,定向发展,产、供、销配套,逐步形成专业村、专业乡,从而在全县建成茶叶、柑橘、蚕桑、油桐、生漆、药材、苎麻、白山羊和粮食九大商品生产基地。本世纪末基地提供各类产品的商品总值达3387万元(1980年不变 价格)。
    (3)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加速荒山绿化;积极发展薪炭林和小水电,开发新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从而使生态环境尽快有所好转。
    (4)狠抓多种经营短线生产,加速资金积累
    当前,农村中家家户户都要抓紧抓好经济作物和养殖业这两项生产。农户经营,灵活多变,适销对路,投资少,见效快,收入大。每户争取年收入400至500元,逐年积累,使家底尽快厚起来。
    (5)抓好农村交通和小集镇建设,疏理流通渠道
    在抓好几条公路干线扩建的同时,民办公助修建乡村致富路;扩大农村商业网点,促进城乡工农业产品货畅其流;全县19个乡村小集镇要有重点地加强建设,构成全县布局均匀的商品经济网络核心。
    (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本世纪末我县人口计划为38.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35万,年平均自然增长率必须控制在9.35‰之内。同时还要抓好优生优育,尤其是边远高山地区,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
    (7)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加强科学技术工作
    今后,一方面要抓好农村学龄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农民技术培训中心,侧重培养当地各类技术人材,壮大农业技术干部队伍,改革农业科技体制。
    (8)敞开山区门户,加强横向联系
    必须彻底冲破长期以来自给自足封闭式的经济模式,对外开放,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大量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材,注意市场动态,研究经济信恳,为发展我县商品生产服务。
①原载《陕南山区开发研究》1985年第1集。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