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俗称过年。初一五更时全家即起,穿新衣、新鞋。漱洗毕,祭先祖及诸神,放鞭炮。开门仰头观天,后向吉方迎喜神,谓之出天行;讳朝地看以避蛇蝎。后依次拜谒寺庙,向长老叩头。早喜吃饺子;中午摆宴席,长者坐上席,儿孙依次敬酒。初二携礼品去亲友家拜年;新婚女婿亦携重礼偕妻子去岳父家拜年。新春十日喜晴忌雨,以十日晴阴或雨以示祥晦,曰:“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豆、十麦。”谚语有“新春十日晴,年丰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之说。
正月十五日,各家门首张灯结彩,村人敲锣打鼓,舞龙灯、狮子、跑竹马、旱船,歌舞通宵达旦,谓之闹元宵。还有在田地上点灯照明,以示除害虫。
立春前一日,各家设香案于门外,朝东方膜拜,谓之迎春接福。立春之日喜晴讳雨,谚语云:“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二月初二,各乡市镇演戏,香火祭土神,谓之“祈年”。士农工商聚饮社酒,计议大事。妇女停针一日,以示助龙抬头。俗云“用针则多患疾”。是日喜晴忌雨,谚语曰:“雨淋土地会,庄稼不结穗。”
三月初三,土宦、富人携酒肴游览山川,谓之踏青。清明前各家备纸吊、炮烛进坟茔祭扫,插纸吊于坟上。本籍人称之为“标坟”,附籍人称之“挂青”。
四月初八为城隍庙会,乡民凑钱演戏,各家用红黄二色纸条,书写“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在千里外,永世不归家”贴在门首,谓之除虫。
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各家吃角角馍,饮雄黄酒,门两端插蒲艾,以驱疫病。午后煎蒲艾草汤,沐浴除疾,并以丹砂、雄黄等涂抹小儿耳鼻,以示驱虫、蚊,防叮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吃粽子者渐多。
六月六日,各家晒衣服、书籍,防霉变。
七月七日,妇女以瓜果祭于月下,用花针7根,穿五色花线,插于瓜上,谓之乞巧。士绅过奎星会。
立秋日,各家食饺子,以肉末、蔬菜为馅。讳雷鸣。谚语曰:“雷鼓立秋,五谷天收。”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附籍人备香纸,请道士,摆肴馔祭奠先祖,谓之“烧包赙”。本地人在田角挂黄表,焚炷香,祷庄稼丰收。
八月初一,士农工商聚饮社酒,演大戏,摆香案庆祝土地神会,谓之报赛。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各户备月饼、瓜果、酒菜于月下,痛饮作乐,名为赏月。士宦人家多以“明月”为题,赋诗作词。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结伴登高望远,采食山果、栗子。
十月一日,本地人备酒肴在先祖坟前祭奠,焚化纸钱,谓之送寒衣。
腊月初五,本地人食五豆粥,借以避瘟疫,称过五豆。初八日以五谷、米面、猪羊肉、蔬菜煮粥食之,称腊八粥。邻居互相馈送品尝。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附籍人于二十四日备酒菜接祖,名曰过小年。是日不动磨,妇女不动针,夜间皆早睡。俗云:“老鼠嫁女,见则次年多鼠害。”
腊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为除夕,各家换桃符,张灯结彩,备酒肉,祭先祖及寺庙诸神。午饭摆宴席,长幼会饮共食,谓之团年。饭后全家不出门,于夜间去先祖坟前送灯,归家后长幼共饮,食干果,谓之守岁。
上述时节,古代和民国期间极为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渐次减少。1980年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较前提高,过时节户户不免,大操大办。特别是春节期间不论城镇、农村,流行“吃磨盘会”。少数地方轮流吃喝到正月底,造成铺张浪费。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