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佛教汉唐时传入洛南。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民国时期传入洛南。历代统治者多利用宗教作为维护其统治手段之一。建国以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又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人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1994年6月下旬,洛南县开展了取缔“门徒会”,制止非法宗教活动的专项治理工作。到8月底,全县共解除非法宗教活动点130个,明令取缔“门徒会”等非法组织165个,处理218人,其中逮捕3人,起诉2人,收审劳教4人,行政拘留49人,罚款118人,给各种纪律处分的42人。收缴“门徒会”海外经书21本(册),手抄材料193份,报表88份,收音机3架,录音带21盒。既打击了非法宗教活动,又使宗教活动健康开展。
第一节 佛教
依据洛南县柏峪寺洞耳岩佛洞洞口匾额“汉唐遗迹”所推,佛教在汉代即传入洛南。隋唐时代,佛教内部产生了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净土、密宗等具有中国特点的许多教派,洛南为佛教天台派和华严派的活动地点之一。当时传入洛南的天台派,在石门峪口东边山顶建立了天台寺,佛教随即在洛南盛行。天台寺历经沧桑不意被焚于火。华严在洛南亦源远流长。早年在巡检即建立了华严寺,寺院几经修建,终成为秦岭深山的佛教盛地。明时,县城东建起了圣寿寺,城西建起了万寿寺,皆系佛教寺刹。迨至民国,成立了洛南县佛教会,民国26年(1937),和尚觉善在巡检重修华严寺。当时寺内有地323亩,庙宇60间,耕牛7头,柴山2600亩,年收租约40余石。寺产殷实,活动兴盛。华严寺下辖有丁兰、万寿、圣寿、相豪、柏峪、灯山、香山、竹林等八大寺院。每届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成道节(农历腊月初八)等例会,寺僧诵经,举办水陆道场,此为鼎盛之时。后觉善和尚被暗杀,活动日渐衰落。建国初,陕西省佛教会派卧龙寺和尚释仙来洛管理佛教财产。自农业合作化开始后,该僧被遣返回西安。1956年,大圣山和尚王有德、马明仙曾经集合居士并广接布施千余元,拟在该山修寺庙3间,功果未成。同年宗教调查中,全县仅有出家的和尚19人、尼姑3人,且多还俗,教徒172人。主要分布于古城、黄坪、柏峪寺、保安和庙湾各地。1990年,佛教重新恢复。止1994年底,洛南县有尼姑3人,教徒74人,活动地点在古城镇的娘娘庙。
第二节 道教
依据碑文记载,道教约在唐代传入洛南。至元代正式分为“全真”、“正一”两派,两派在洛地并存。“正一派”,道士不出家,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为道教灵宝法师流派,既无内功修炼,又无外功施舍,沿袭固有旧仪式,专门设坛做醮,超度亡灵,兼办阴阳风水,择吉事宜,常索报酬很高。“全真派”为出家道士,城南裴晋公祠(亦称蝗虫庙)为洛南道教开源地。洛南道会司,清时即设于东街城隍庙,内设道长,由西安道教会所辖,徒子发孙,衣钵相承。自唐至民国,沿及31代,其排行五字一句,一百二十辈,至解放时,城蝗庙为“明”字排,道士李明德、云蒙山道士为“园”字排,道士刘园法。下辖云蒙山、鱼龙山、焦沟土地庙、洛王庙、兑山、板桥火神庙、太峪岭、东寨坡、万寿宫、东龙山、药王庙、四皓庙、柏镇庵、盘龙山等庙观。道教为多神教,在洛南建立有宫、观、殿、庙。各行各业按所操业务,建庙奉祀。比如裁缝信奉轩辕黄帝,建立轩辕宫,硝坊、银匠、铁匠信奉老君,建立清泰宫;屠户信奉桃园结义即刘备、关羽、张飞,建立三义庙;木匠信奉鲁班建立鲁班庙。所以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洛南共有庵、观、殿、庙宇28座,其中多系道家庙观。乾隆十一年(1746)新增有北斗观、玄天观等共计48座,亦多由道士主持。每年例会,道士集中,各着黄冠,斋戒设坛,奏乐诵经,击鼓鸣钟,盛极一时。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人民文化科学知识的不断提高,道教也逐渐在人民生活中天演淘汰。解放后道士多脱发还俗。1951年迁出2人,还俗16人。在1956年宗教调查中,洛南县有道士23人、道姑3人;1959年仅有道士6人、道长1人,均多系还俗而散居农村。唯“正一派”道士犹有7人,散居西安和县内的石门、石坡等地。
道士、道姑,虽有清规戒律,而有时却很随和。他们把信守:一戒杀生,二戒荤酒,三戒欺心,四戒偷盗,五戒邪淫,称为“老君五戒”。“全真派”道士,一般蓄长发、挽高髻,身着道袍,腿扎白带,走路目不斜视。“正一派”道士住于家中,吃素诵经,装束随时,生活随俗,不异常人,少数游道有家室,食酒肉,不蓄发,不诵经,专为亡人做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