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碑文记载,道教约在唐代传入洛南。至元代正式分为“全真”、“正一”两派,两派在洛地并存。“正一派”,道士不出家,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为道教灵宝法师流派,既无内功修炼,又无外功施舍,沿袭固有旧仪式,专门设坛做醮,超度亡灵,兼办阴阳风水,择吉事宜,常索报酬很高。“全真派”为出家道士,城南裴晋公祠(亦称蝗虫庙)为洛南道教开源地。洛南道会司,清时即设于东街城隍庙,内设道长,由西安道教会所辖,徒子发孙,衣钵相承。自唐至民国,沿及31代,其排行五字一句,一百二十辈,至解放时,城蝗庙为“明”字排,道士李明德、云蒙山道士为“园”字排,道士刘园法。下辖云蒙山、鱼龙山、焦沟土地庙、洛王庙、兑山、板桥火神庙、太峪岭、东寨坡、万寿宫、东龙山、药王庙、四皓庙、柏镇庵、盘龙山等庙观。道教为多神教,在洛南建立有宫、观、殿、庙。各行各业按所操业务,建庙奉祀。比如裁缝信奉轩辕黄帝,建立轩辕宫,硝坊、银匠、铁匠信奉老君,建立清泰宫;屠户信奉桃园结义即刘备、关羽、张飞,建立三义庙;木匠信奉鲁班建立鲁班庙。所以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洛南共有庵、观、殿、庙宇28座,其中多系道家庙观。乾隆十一年(1746)新增有北斗观、玄天观等共计48座,亦多由道士主持。每年例会,道士集中,各着黄冠,斋戒设坛,奏乐诵经,击鼓鸣钟,盛极一时。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人民文化科学知识的不断提高,道教也逐渐在人民生活中天演淘汰。解放后道士多脱发还俗。1951年迁出2人,还俗16人。在1956年宗教调查中,洛南县有道士23人、道姑3人;1959年仅有道士6人、道长1人,均多系还俗而散居农村。唯“正一派”道士犹有7人,散居西安和县内的石门、石坡等地。
道士、道姑,虽有清规戒律,而有时却很随和。他们把信守:一戒杀生,二戒荤酒,三戒欺心,四戒偷盗,五戒邪淫,称为“老君五戒”。“全真派”道士,一般蓄长发、挽高髻,身着道袍,腿扎白带,走路目不斜视。“正一派”道士住于家中,吃素诵经,装束随时,生活随俗,不异常人,少数游道有家室,食酒肉,不蓄发,不诵经,专为亡人做道场。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