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白河县人民生活

2012-5-27 14:11:2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清嘉庆《白河县志》载:“乡民刀耕火种,零星散处,错杂多异地之人”。“民食鱼稻,以鱼猎伐山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馁,亦无千金之家”,“土瘠民贫,人皆俭朴,信巫鬼,重淫祀”。明代中期以前,县境内人烟稀少,尽为原始森林,移民来此,披荆阔草,从事农耕,少有经商,县民皆布衣粗食。
    自清嘉庆年间至民国二十几年,县内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自种自食,淡泊自甘,包谷是主要粮食。自种棉花,纺线织布成衣。清乾嘉时期,生产、生活用品至为缺乏,以至用一两条“家机布”口袋可换一条山沟的土地、山林。由于山大林深,伐树开荒。初开老荒,收成尚可,坡地陡峭。种上几年后,水土流失,收成锐减。来年再挖,“有骨无肉”,有的地块变成石地。即不耐旱,非粪不长,只好广种薄收。当时野猪、猕猴、雀鸟与人争食,近山林之地,有时野猪、猕猴一晚能将整块地的包谷糟踏殆尽。农人便搭棚于地看守,烧火、放枪、鸣锣驱赶,有时彻夜不眠,至为辛苦。男子在30岁左右的死亡率极高。嘉庆间佃户多破屋数椽,白发黄口,糟糠不继,贫无立锥者,不在少数。少数占山老户,靠耕种起家,富余者不及十分之一二。县南东坝黄族、熊族,西坝张族,小白石河吴族,茅坪柴族,西营邱族,主要靠收租、开纸厂油房、杂货铺致富,收租几十石至千石不等。如熊姓、黄姓、张姓收租千余石,鼎盛期,家用长工数人,粮食满仓,牛羊骡马成群,住宅雕梁画栋,请成衣匠到家中做衣经月不辍。同治年间后,有些大户望族子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似父祖辈勤劳者,或竞相赌博将祖积田产输光,或用钱买官,或卖地造华堂,与人攀比,将祖业花完,以致衰落。
    民国初年至二十几年,社会比较稳定,农村十之六七农户不遇灾年,勉强够吃,以包谷、红薯、豆类为主粮。即使地主、富农,每天主食不离包谷。衣服用布,自纺自织,用黑土或“冻绿”黄栌木(两种灌木)染上黑色、淡绿色和淡黄色。到县城请染匠将家机布用染料染成黑色或钢蓝色便是富有者的标志。少数经商者能穿上“洋布”(白细布)衣服,更是显贵与时髦。穿上针织线袜者被穿土布袜子者羡慕。县城人在民国二十几年以前,多数仍是衣着土布,普及“洋布”、“洋袜”时在民国二十几年。县城人无论贫富,每日必有包谷糊涂(粥)一顿,且十之六七的居民是现吃现买。出卖劳力者有时无钱,赊包谷乃是常事。能存上十天半月粮食者,算是可过之家。县城富有者多是做大庄生意的工商业兼地主。
    50年代以前,农村居民十之六七住土墙石板房,十之二三住岩洞、茅草棚。至1956年县城下河街头到小河口还有一条茅棚街,住户全是做熟食、编油篓和纤笪的平民。旧社会住在高山岩洞、茅棚的农民,冬日衣单被薄,一家数人只有一床破被(称“猪油渣”被),不得不围屹塔火炉取暖,火炉夜不熄,一冬之后,一家老幼全身烤起火斑,眼睛也失去了光泽,普发烂眼病、甲状腺肿大,疥疮、秃疮和“窝子病”。一般农家,堂屋一角构筑鸡笼,厨房一角铺草作猪圈,人与畜同房一室极为普遍。
    民国三十五年(1946)后,白河城乡常“拉壮丁”,被拉者受绳捆索绑押送部队。青年男子为躲当“壮丁”,致家庭生活失序,无积蓄之家靠借贷糊口,借债愈背愈重,不得已便以劳力抵债,最后沦为“长工”或沦为乞丐。即使租地耕种,一旦受灾,便以野菜、野果、蕨根、树皮充饥,实是“食不供口、衣不蔽体”。土地改革时,划为雇农、佃农、赤贫农成分的人户,在解放前多数是过着这种生活者。
    白河城乡人民生活的大幅度提高是全县土地改革后,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不再受剥削欺压,生产积极性高涨,日夜盘算着怎样才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互助组的生产形式解决了劳力不足的困难。农户家家精耕细作,加之风调雨顺,粮食有余。1953年到1955年,农村普遍建新房,添置大型农具、衣被、鞋袜和生活用品。1957年全县胶鞋销量比1952年增长71.4倍,手电筒增长14倍,玻璃增长50倍。人均购买力由原来的18.4元提高到23.95元(当时鸡蛋每个相当于今2分钱)。1982年农村土地开始承包到户,城镇个人经营工商业政策有了宽松,传统的自然经济迅速向商品经济转化,城乡人民生活以从未有过的速度迅速提高。
    70年代前城镇的困难户,属于家庭人多就业少、收入低者。农村困难户有五种类型:一为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者,二为孩子尚小父母长期患病者,三为人多劳力少,四为懒惰者(不参加生产队劳动,分粮少),五为不会计划过日子者。这类困难户,一直过“吃粮靠返销、用钱靠贷款、还款靠减免”的生活。个别户是越救济越穷,群众戏称的“猪大肠”户(扶不起来)。到了春季,准时到基层政府要粮领救济款,到了冬季,准时去领救济衣被。甚至有个别人将领到救济款,买上酒肉过“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喝凉水”的生活。这类人口头语是“共产党不准饿死人”。上述五种困难户,在70年代以前占农户的11.5%。80年代后,农村富不起来者亦有五类:一是缺技术、缺资金者,二是自己不会经营只能受人安排、使用者,三是大钱挣不来、小钱看不上者,四是吃饭人多、干活人少者,五是懒惰和生理缺陷者。由于富裕起来的人多了,带动和启发了他们,同时现在的营生门路不限于耕地。所以这些困难户从原来的11.5%下降到8%以下。1986年全县总户数41965户,其中较为富裕户20983户,占50%,已解决温饱户17783户,占42.4%,比较困难户3189户,占7.6%。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