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紫阳县民间丧葬习俗(1)

2012-5-26 20:19:2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紫阳至今仍为土葬,且厚葬之风未减。仅“文化大革命”期间丧事不敢大办,其后日趋奢华,竞相攀比,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仅有少数人顶住压力硬着头皮从简办丧,但常招人非议。
    丧葬程序如下:
    送终 老人临终,子孙须得守候床前;咽气时有后人在场,即认为有福气。哪个后人不在场,便不是他的后人。因此,不少子女接到父母病重消息,往往不远千里赶回家中守候。老人死后,后代须嚎啕大哭,不哭被人指责为不孝。
    烧落气钱 老人咽气前,急用钱凿打印火纸,称够1.8公斤,须得不多不少。咽气时由孝子逐张揭烧。待纸灰冷却后以白布袋包装(不封口)——此为亡者的“私房钱”。
    穿老衣 男性头戴黑布做的“和尚帽”,女性戴红帽或包黑丝帕。上身, 男穿黑布长衫1~3件,忌讳短;女穿大襟衣1~3件,贴身或衣领须红色。下身,男女均穿黑、灰色裤2~4条,大多不穿裤衩,亦讳“短”。衣裤总件数须成单,概不得用蓝色——讳“难”。裤带用黑或白线,按年龄每岁1根合股(但不得扭),围在腰间即可,不能打疙瘩。脚穿长袜1双或3双,外罩“亡人鞋”——男黑女红。如亡者父母尚在,帽子得改换白色,并戴孝帕(男)或穿孝衣(女)。
    洗澡 穿衣前或穿衣后,即请外人或儿媳为亡者洗澡。男性用大脚盆,女性用小脚盆。盛一碗温水,以一绺白布或黑布浸湿,在亡者胸前、背心擦洗(前3后4下)。而后,孝儿孝孙将碗中水喝下——此俗今已废。
    下榻 以一扇门板或翻转棺盖,将亡者遗体安放其上,仰面,勿使见阳光。将其手脚拉直,以火纸枕头、盖面。派人着守,防止猫、狗靠近“惊尸”。
    入棺 棺木树材,多有讲究。富户多用糖揪树,其余多用柏树和杉树。遗体僵硬后即入棺。棺底铺3公分筛过的草木灰,上覆柏树枝、垫布,再放遗体。以火纸枕头,白皮纸包砖头或土胚顶脚,火纸填塞两侧空隙。将“落气钱”袋置于遗体右手边。遗体上覆红布(或红白2层夹被);面部仍盖火纸——“盖脸纸”。袋盖不可盖严,须留3公分空隙、以防“假死还阳”。棺材以高凳支架,底置油灯(以前用桐油,现用煤油)。
    灵堂 将棺椁置堂中,上覆黄表纸包的家神牌位(待出丧时扯下)。小头前挂1幅白布、放1张灵桌、上置1升香米。解放前有灵牌子和“引魂幡”、现多供花圈或遗像。
    戴孝 “文化大革命”前均为白布长孝,以后改为黑纱,现二者兼有。
    夜场 人死后不能立即入土,须请阴阳先生看日子、择地,因此要停丧1~3日。停丧期间夜办酒席,名为“夜场”。坐夜一家老人去世、亲朋好友,四邻及与死者有交往者,都闻讯前往吊唁、送礼、帮忙、守灵。停丧期间,鞭炮、锣鼓、唢呐不停,夜间则闹“万子” (戏曲清唱);近年城镇则新增播放哀乐一项。
    迎客 吊唁送礼者离丧家不远即放鞭炮,孝子闻声即列队跪迎,后由领头吊唁者逐一扶起。全体吊唁者绕灵柩一周,将祭幛、花圈置于灵堂内,然后交礼。
    安吹鼓手 由丧家在大门外搭一小桌,置两条矮凳,请吹鼓手就坐“迎客”、“迎席”。如有两班吹鼓手,就在宴席旁另置一座。3班以上的,则散坐在房檐下。吹鼓手接了主人的“红包”,必须坚守岗位,一有客到就立即吹奏,哪怕饭在口中,也要放下筷子。
    上礼 即吊唁者持礼品(金)到礼房登记。礼品,民国年间多为香烛、火纸、蔬菜、柴禾、鞭炮、祭幛(土布、绸);解放以后渐兴花圈;近几年逐步升级,城镇多送现金和高级布料制作的挽幛,甚至毛毯、被面,农村多送现金、粮食、蔬菜、烟酒。
    上香 死者晚辈和亲属到灵堂后,抽香1或3枝点燃插入香 米内,作揖叩头。其时,主孝须全体陪跪。
    坐席 俗语:“人死饭门开”。办夜场时,无论是否吊唁,邻近人户都要前往“帮忙”。人越多丧家越欢迎,认为“越吃越发”。故办丧期间,往往一面嚎啕大哭,一面饮酒作乐,大吃大喝。做道场通常只做1夜,内容为开路和管灯;富户亦有做3天4夜者。解放以后,此俗逐渐消逝——其原因在于老道士死后无人继承。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