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洋县人民生活(1)

2012-5-22 9:40:2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第一节 农民生活

    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天灾人祸的侵袭和苛捐杂税的盘剥,农业生产发展停滞,农村贫富悬殊。少数富户,一日三餐,食粮、油肉充足,衣着绫罗绸缎,居于深宅大院;少部分农户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多数贫、雇农终年劳苦,缴地租和捐款后所剩无几,食不裹腹,衣不蔽体,住房阴暗潮湿,多以杂粮和薯类、瓜类糊口。江坝一带流传有“北瓜房、北瓜床,离了北瓜无口粮”和“想吃可口饭,北瓜糍绿豆”的民谣。灾荒之年,有的卖房当地,有的卖儿卖女,有的沿门乞讨。民国18年(1929),大旱饥荒,多以糠菜代粮,榆树皮、蕨根、荆芽等,被剥挖食殆尽,全县7.7万多灾民中,有0.9万人死于饥饿。民国后期,税重灾繁,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据调查,前湾乡关渠村134户,从18年至38年,有83户靠借债度日,17户21人常年乞讨,26户因饥饿人亡户绝。
    解放初,经过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全县5万多农户分得减租粮食40多万石(每石折合165公斤),耕地20多万亩,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逐步改善。1952年,全县23.07万名农民,平均每人生产粮食327公斤,生活消费粮食214公斤,现金收入46.6元,生活费支出46.3元,分别比1949年提高40.3~58.6%。1953~1957年,经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消费水平提高。1957年,全县26.44万名农民,平均每人生产粮食328公斤,农业产值110.9元,生活费收入73.1元,支出72.3元,生活费收入和支出,分别比1952年增长56.9%和56.2%;年递增9.4%和9.3%。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户衣着、住宅逐步更新,土布为机织布所取代,草鞋、大布鞋为贡呢鞋、胶鞋、半胶鞋所取代,旧房得到修葺改造,并开始修建新屋。据调查,全县农户住房平均每人达7平方米以上。但农民消费水平比全省农民平均每人86.5元,仍低16.4个百分点。1958年后,因受“左”的错误影响,工作出现失误,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连续3年的暂时困难。农村每人年平均口粮下降到100多公斤,现金收入仅29.96元。由于缺粮,多以野菜或秸杆加工的代食品充饥,出现浮肿、干瘦等现象。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认真记取教训,积极组织农民抗灾自救,同时给予必要的救济。3年内,国家共返销1695万公斤粮食及大量现金、衣物,帮助度过难关。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方针后,生产开始恢复、好转。至1965年,农民平均每人年口粮200公斤以上,现金分配收入54.6元。1966年~1976年,广大农民虽顶“左”的压力,兴办农田水利工程,但农业生产水平仍然很低。1976年,全县农民平均每人口粮196公斤,现金55元。至1978年,全县粮食产量达14094万公斤,可分配现金4079万元,比1976年分别增长29.1%和24.8%;平均每人分得口粮253.5公斤,现金72.5元,比1976年增长29.3%和31.8%。与全省农民平均每人消费116.9元相比,还低37.9个百分点,1980年后,贯彻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并由自给型经济向商品型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1985年,全县8.6万户农民39.1万人,平均每人住房面积12.2平方米,其中平坝区为12.8平方米,丘陵区为12.1平方米,山区为11.4平方米。1989年,全县农户住房总面积达525.35万平方米,平均每人13.6平方米,比解放初将近翻一番。据县统计局对农村住户经济抽样调查:1990年,农村平均每人纯收入508元,生活费支出498.1元,生活消费粮食293公斤,分别比1980年提高1.6倍、2.5倍和17.9%,年递增11.3%、13.4%和1.7%。家具亦有更新,钟表、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大立柜、沙发、写字台、组合柜和洗衣机、电视机等家具和电器用具逐步进入农户。据统计,全县有电视机1.92万台,平均6.2户1台,电视覆盖人口率79%,农村住房不仅拆旧建新,多数改土木结构为砖木结构,川道和部分丘陵区,还兴建砖石混凝土结构的2~3层楼房。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


    解放前,本县工商业不发达。城镇居民少,生活亦贫富悬殊。政府职员和少数富商收入高,生活自给有余。据《陕行汇刊》载,民国28年按省政府规定,县政府职员(含县长)每人薪俸最高1728元(法币),最低96元,平均为345.6元。部分手工业工人和商店店员,年收入甚微,有的月收入大米二斗(折33公斤),有的店员学徒期间无工资收入,店主仅供给饭吃,工人、店员若遇企业倒闭或犯其规,即被解雇、失业;多数小商小贩及无业者生活极贫。1949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费用56.3元(金圆券)。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城镇职工、居民生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职工收入逐步增加,居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职工收人 1950年,实行供给制和薪金制,全县干部、工人(以下统称职工,所列人数均系县属事业单位数字)678人,平均每人月发给大米47.5公斤,伙食及衣服鞋袜费7元。其家属缺劳或生活困难者,家在农村的由乡村组织群众“帮耕”或“代耕”土地;居住在城镇的,给予福利补助。1952年,县、区干部改为工资制,企业始行八级工资制或计件工资制,职工平均每人年工资为:干部256.6元,工人225.63元,店员258元。1956年,职工全部实行工资制。至1957年,全县3010名职工,平均每人工资534.88元,比1952年增长1倍,年递增15.8%。从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间,因受“左”的错误干扰,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遭到破坏,职工工资收入徘徊不前,一度还有下降。1962年,全县职工3415人,平均每人工资收入505.71元,比1957年下降5.45%。此后,虽有回升,但增长甚微。至1978年,全县职工9888人(系年职工平均人数,下同),工资总额602.61万元,平均每人609.4元,与1957年相比,年递增0.6%;比全省职工平均每人年工资收入640.3元低4.8个百分点。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先后7次调整职工工资,随工资发给粮食、副食、取暖等8种补贴和福利奖金,职工收入逐年增长。至1990年,全县1.78万名职工,工资总额2738.9万元,平均每人1535.2元,比1978年增长1.5倍,年递增为8%。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