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洋县宗教介绍(1)

2012-5-22 8:37:2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从西汉元始年间(1~5)至清宣统三年(1911),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本县。
    深受剥削压迫的劳苦大众,往往寄托神灵保佑平安,使宗教有得以发展的社会条件。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宗教进行整顿,爱国神职人员贯彻“三自”(自传、自养、自治)方针,废止宗教内部的封建特权,清除少数披着宗教外衣的反革命分子,使宗教活动逐步正常化。一度,由于“左”的错误影响,教堂被关闭,宗教活动停止。1978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归还天主教、基督教房屋,1979年后开放天主教、基督教堂,相继恢复宗教活动。1989年,全县教徒总数由1951年的590人,发展到2565人,其中上层人士9人。
第一节 道教
    西汉末年,道士李八百在境内寒泉山传道。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尊其祖张道陵为“正一天师”,敕汉中各地修建庙观,本县百姓始设神龛,供奉“天师”。唐文宗大和二年(828),道教被奉为国教,本县福仁山,在汉中地区被尊为道教福地。此后,境内相继建起崇道观、青武观、白云观、五云宫、崇威观、玉贞观、白鹤观、金华庙、东岳庙、罗公庙、环珠庙等24座道教庙宇。宋代,庙宇遍布城乡,崇道观被誉为“洞天福地”,成为陕南道教四大名观之一。明代,崇道观内各庙宇不仅塑、雕张天师(张道陵)、张三丰的泥、石、木神像,而且置有大量庙产,还设有道会,委地方绅士兼管。清代,县衙设有道会司,统管全县道教事务。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常年互斗,庙宇多被军队挤占,道徒多为丧主超度亡魂做道场,有的离境出走。至1949年12月,全县有庙、观17座,道徒55人,其中主持12人。
    解放初,在破除封建迷信中,庙、观多被拆除,有的改作学校校址或粮仓,道徒还俗务农。幸存的崇道观“三清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被毁掉。1989年,道徒有活动者仅2人。
第二节 佛教
    北魏孝明帝(516~528)时,佛教传入境内。唐代,先后建有智果寺、朝阳寺(又名广湘寺)、法轮院(又名开明寺)、醴泉院(又名醴泉寺)、崇法院、普泽院(又名涌泉寺)、池南寺、延良寺、白雀寺、大觉寺、浮石寺。唐末至五代,不少寺院毁于兵燹。宋时,原有旧寺院得以修葺,并建起黎家寺(又称东升寺)、石羊寺、海山寺、天宁寺、镇江寺、龙泉寺、高原寺、广齐庵、鸿雪庵、甘露庵、白衣庵、准堤庵等。元代,建成宫殿结构的良马寺。明代,神宗朱翊钧钦赐智果寺藏经4173函后,本县佛教著称禅林。至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全县有寺、院、庵60多座。光绪二十二年(1896)时,尚存31座。宣统元年(1909),设僧会司,统管各寺、院、庵佛教事宜。民国3年(1914),建立城固、洋县佛教协会,管理教务。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地学校内迁。境内佛教寺院,多被学校、驻军占用,不少僧、尼迫于生活而还俗立家。1951年,仅有佛教徒122人(其中主持17人,和尚97人、尼姑8人)。1952年土地改革,绝大多数僧、尼还俗,依靠劳动生活。至1989年,已还俗但有宗教活动者49人;未还俗的两名长老,也离开寺院在敬老院安度晚年。
第三节 天主教
    明崇祯十二年(1639),法国籍传教士方德望来县传教,信奉者极少。清道光六年(1826),意大利籍传教士辛则纳由城固县丰家湾来县,在倪家乡竹园村建天主教堂传教。光绪十一年(1885),意大利籍传教士罗明德来县,先后在县城南大街、白家店什字、六陵渡、华阳等地建立传教点,发展教徒700多人。民国19年(1930),城固教区建立修道院,派本国神甫罗致彦、左书斋来县,在县城南大街和竹园村传教,发展教徒600多人。次年,举荐教徒李圣学去意大利罗马传信大学就读神学。29年回县主持教务,以竹园村和县城南大街为中心,每逢星期日做礼拜活动,“复活节”、“圣诞节”和“圣母升天节”进行祈祷和瞻礼。竹园教堂内设小学一所,除授国文、算术外,还讲授圣经。抗战胜利后,县城南大街和竹园村两个教堂,利用国际红十字会救济物资,成立救济会,兴办慈善事业。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