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镇巴县民间服饰习俗

2012-5-20 20:57:2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一、帽、帕
    旧时,民间成年男女多以7~9市尺白布包头,名曰帕子。老年人先以一头盖顶,再缠三圈,俗谓包顶顶帕;青年人则多不遮顶,俗称包圈圈帕;新婚少妇露出别着银簪的发髻、刘海,简池一带妇女还将帕子叠成三寸余宽,于额前以人字形交叉缠绕,别具风韵;老年妇女有的还以黑色丝帕包头。今仅乡间50岁以上的部分男女从此俗。
    旧时除少数仕宦绅商戴礼帽、外,庶民成人不得戴。但童帽普遍,缝制精细,款式多样,流行最广的是:胎帽,缝制较简单,为初生婴儿所戴;猫儿帽:形若猫头,顶部前缀有耳朵、眼睛扎以羽绒,坠以银铃,两侧绣花,角缀银制帽环,前沿缀5—9枚银制小罗汉(俗称银娃娃)或“长命富贵”字花,为两三岁幼儿所戴;风帽,形似撮瓢,帽尾拖至后颈下,中瓤棉花,顶缀布结,前为寸余宽绣花帽额,帽额两端各缀一飘带,绕后连结垂于帽尾,下缀麻钱四枚,为儿童冬季所戴;帽衬,由6片三角布块缝成,顶缀布结,沿镶宽边,形同清代官员衬帽,为10岁左右儿童所戴。解放后,各式机制帽逐步进入农家,自由选戴,不受身份限制,手工帽几近绝迹。
    二、衣裳
    旧时,民间以自织土布作装,男人春冬着大襟长衫,夏秋着对襟短褂。中上层人士以“洋布”作长衫,外罩马褂或背心,亦有长皮袄,俗称皮袍。妇女四季皆着大襟便衣,前罩架花长围裙。清末,新婚妇女多穿镶边上衣。民国后期,少数中上层女流穿旗袍。男女下装多为白布接腰的粗筒半长裤。公教人员、学生着西裤。解放后,随着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布渐绝,手工缝制衣服日渐稀少,服装款式日渐新颖,花色品种不断增多。除年老者多着旧装外,青年人则不断变换时装。
    三、鞋袜
    旧时男人多穿浅圆口布鞋、短筒布袜,后为长筒棉线袜,妇女多穿尖型绣花鞋,缠裹脚布,线袜。穷困农民及背力运脚夏秋穿单鞋,冬春则穿棕袜子,麻窝子(布底、麻耳鞋)缠裹腿。青年人夏天喜穿制工精细的布底、线耳、后跟绣花、鞋尖扎绒线球的布凉鞋,俗称凉草鞋。绣花鞋、布凉鞋、布袜、线袜今已不多见,麻窝子、草草鞋亦很少见,各种胶鞋、塑料凉鞋、塑料底布鞋、皮鞋、尼纶袜则流行于城乡。
    四、发型、饰物
    清代,男人皆蓄发梳辫,直至解放初期仍有不少老人蓄发或盘辫于顶,或散垂于后;男孩小时剃光头,长大后多于头前部留一锅铲型短发,名曰帽盖儿。今皆习惯留分头、平头,少数成人喜剃光头。少数青年人喜留披肩长发。旧时,幼女亦剃光头,两三岁后方蓄发扎辫,十岁后梳成独辫垂于脑后,十二、三岁后扎耳朵孔,戴耳环。新婚少妇则于脑后绾一发髻,以丝织小网笼罩,以银制簪钗别成十字架状插别,俗称巴巴纂,半鬓角短发垂于耳后,额前蓄刘海,手戴银镯、戒指(俗称圈子、戒箍子),随年龄增长,逐步除去镯子、戒指、耳环,老妇则连发网、簪子亦不用,仅用头绳束发绾髻。解放后,上述习俗渐革,妇女发式多样,不论婚否,多留短发、扎短辫,少数留长辫、长披发,皆不戴头饰。80年代后期复兴戴耳环、金银戒指,城镇少数妇女还戴项链、头饰。妇女时兴各式烫发,少数男青年也烫发。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