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岚皋县婚姻习俗(1)

2012-5-20 16:25:2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第一节 婚娶
    请媒人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请媒人大都是男方为主动,也有女方请的,俗称“请倒媒”。
    对媒人的称呼以四季而论:春为月老,夏为媒红,秋为红叶,冬为冰盘大人。
    请谋人之前,要先打听被请之人同女方家里的情况,然后酌备小礼。事成之后,还要重谢。
    现在的农村,多由介绍人介绍或自己敲定,到时告知父母,再请介绍人到女方家中挑明。对于一些大龄青年,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组织还会出面穿针引线,个别干部职工还有通过报刊刊登征婚启事而缔结良缘的。
    发八字
    女方父母觉得可以,便将女儿的出生年月日时写在红纸上,交给媒人带到男方家里,这叫“发草八字”。男方要请八字先生来合,若是犯“冲”相克,婚事就难成。属相被特别看中,谁该配谁,似乎早有定论。有的还把“八字”压在香炉下面,若三日之内家中没发生口角或打碎碗碟,婚姻便成。反之就是女方八字硬,亲就说不成。
    八字合好就要请人写庚书,庚书是用纸袋装一张字贴,上印“乾造”、“坤造”四字,并标有填定双方年庚时辰的地方。写时点烛一对,两锭墨和两支毛笔均用红线缚住。磨墨讲究两锭同磨,不能分开。写书人面南而坐,字数成双,两边对联为“苏才郭福,姬子彭年”(注:苏指苏东坡,郭指郭子仪,姬指周文王姬昌,彭指彭祖)之类。庚书填妥后,双方给“红包”答谢。
    认亲
    女婿第一次到女方家中去,叫认亲。认亲的这一天,男方要“起媒”。人数及礼品成双成对,包装外面贴上红纸,除了点心和酒外,还有礼吊和乓腿(猪腿),本家的礼品优于其他房族。先本族,再舅家,后家门户族。收礼之家盛情款待,辞别时要给新女婿“打发”一些鞋袜手帕之类的礼物。
    认亲之后双方都要“开叫”,双方二老互称“亲家”“亲家母”。在过去,婚姻当事人是不见面的,常演出过冒名顶替的悲剧。现在还有一种认亲形式,就是男娃到姑娘家中“帮忙”,通过种地、收割、手艺活等劳动场面,女方父母从中观察和考验女婿。除了看小伙子的体力、精明外,还要看是否有见识,知书识礼懂孝道。
    娶亲
    男方选好娶亲日期,请媒人通知女方,谓之“报期”。媒人拿上书有“预报佳期”的期书匣子,内写“谨择某年某月某日吉时恭迎令嫒于归,谨呈尊宗翁某公某某大人暨亲母某老儒人府允笑纳”之类的谦词。女方若赶不齐陪嫁或遇上姑娘的经期,就要借故改期。
    期一报准,男方便找人帮忙,请家门户族和亲朋好友来喝喜酒,讲究的还要挨家挨户送请贴。执事人员的多少按席数而定,分工有总管,礼、库、菜、饭、酒、茶六房,还有借物、管灯、担水、兴火等。对这些人的设宴款待,叫“开支客席”。
    支客席开罢,就要预办三大礼。一是“祝神礼”,主要有香蜡纸炮等。二是“迎亲礼”,全系姑娘必需的日常生活用品。三是“茶燕礼”,没有燕就用鸭代替,取“茶不移栽,燕不双嫁”之说。有的大户,还将猪羊的耳朵和背脊染红,作为重礼相送。主事的清点毕,就将礼品装于抬盒、酒架内,贴上某府长条谨封的字条。
    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发轿。依次是:两人砍路,一人下报书,数人放炮,两人打大锣,四人打灯笼火把,一人打伞(官宦之家打虎头牌和万民伞)。接着是四人打彩旗,四人抬花轿,数人抬陪嫁,最后吹鼓手和执事一干人等。人数讲究成双,小户人家去时可以成单,回来时一定要成双。一般家儿打大锣“紧三下,慢三下,不紧不慢又三下”,名门望族“慢三紧八一锤收”。花轿途中,过往行人都要让路。
    快拢时,下报书的上前,在屋檐边拱手作揖,女方主事的若不出来招呼,不能冒然进门。过一个时辰再去行礼,仍无人理视,就返回同大队人马一同进门,行过礼后就将报书匣子放在神龛上。
    主事的将这些不“俗”之客安排妥了,便吩咐摆香案,铺红毡。押礼先生高声唤“请”,招呼女方的己亲内戚到堂屋来看“开盒礼”。主事人将封条撕去,打开盒盖,押礼先生用礼棍一边指点一边念礼单。礼单是当地文墨人写的,如茶叶写成“龙安雀舌成封”;裤腰带写成“黄龙缠腰成条”。讲究龙头凤尾。开头的香写成“龙须百根成炷”,末尾的鞭炮写成“凤尾千响成辫”。念罢礼单,免不了一番谦词,当众征求女方长辈的意见。下来是给穿衣、上轿、填庚的礼品和菜饭茶酒四大房的红包,吹鼓手们还要到灶屋“参厨”。
    填庚的收到礼品后,从书匣内取出庚书,写上姑娘的生庚八字,然后将男女庚书调个位置,男的放在大边,女的放在小边。填好的庚书,就如同现在的结婚证。
    送新娘的“上亲”,一般由叔、伯、姑、婶或哥、弟、嫂担任,多少抬陪嫁,就要多少人送。男上亲坐滑竿,骑牲口,女上亲坐钻山轿或乌龟壳。新娘穿“露水衣”乘大轿,怀中和轿顶放有镜子避邪。一路上上亲打头,过河过桥,上船翻山都要散烟发红包。
    走在前边的陪嫁,大都是铺盖帐子之类,以便婆家布置新房。铺盖内放有红包,两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牵铺时还要念:“牵床牵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姑娘。”“牵铺牵铺,儿孙满屋。床铺睏不下,床底下再扯个懒滩铺。”牵毕新房落锁,以防四眼人(孕妇)、寡妇或改过嫁的到床上去坐。
    花轿拢门时,厨师还要出来“宰杀”。门口小桌上放着香米,内藏红包。厨师一手拿刀,一手提着公鸡,刀子在轿杠上挡来挡去,口中念到:“一个桌子四角方,张郎造就鲁班装。四角雕起云牙子,中间焚起一炉香。”抓起一把香米朝轿顶撒去,用手掐破鸡冠,倒提着绕轿一周,边滴血边念:“车马神,车马神,娘家车马请回转,婆家车马出来迎”。又走到轿前念道:“此鸡是只非凡鸡,王母赐我宰杀的。自从今日宰杀后,百无禁忌,大吉大利!”然后大吼一声:“升轿——”将鸡从轿顶甩过去。抬轿的忙抬起轿子紧走几步,一脚蹬在门槛上,直喊:“升喜!升喜”,待领了赏钱才把花轿抬进门。
    现在婚礼的日期,大都由双方决定。农村讲究“逢双不逢单”,城镇青年多选择节假日。男方置办家俱在城镇较为普遍,女方家中也略备一些陪嫁,个别的还有陪嫁洗衣机或彩色电视机的。也有的借嫁女显富摆阔,将所有的嫁妆抬上沿街徐行,招摇过市。有能耐的,还要调动几部机动车辆。机关单位都有“份子头”,农村也有专人记帐收礼。
    拜堂
    拜堂,又叫周堂交拜,日期是据历书扉页上的“周堂圈”而定。“夫妇翁姑第堂厨灶”八个字排成圆圈,后四字为吉日良辰,常被用来拜堂。
    拜时堂屋正中摆上香案,地上铺上毡或席,鞭炮一响,新郎新娘男左女右,一拜天地,二拜祖宗爹娘,三夫妻对拜。拜罢,新郎迅速揭去新娘的盖头布,同辈份的也去抢揭,想占点便宜逗逗趣儿。
    新娘一进洞房,就脱去露水衣,与新郎并坐床沿。洗脸水先是冷的,新娘只要朝脸盆里扔点钱,自会有人换来热水。“交杯茶”的喝法因地而异,有的各自先抿一口,然后将两杯倒在一杯,分开又各自抿上一口。有些地方抿一口吐在手心里洗手,若喝了,就为失格。
    新郎退出,牵拜娘子打开新娘的发辫,连同刘海一起梳入脑后,盘成发髻(俗称牛屎粑),戴上簪环首饰,这叫“上头”。用熟鸡蛋在脸上来回滚动,再用双股棉线绞去脸上的汗毛,这叫“开脸”。
    送亲的要避开拜堂,快拢时放慢脚步或找个地方歇脚。婆家派三女四男前来迎接。有的地方兴摆“迎风酒”。就是在门前不远处放一张桌子,插上鲜花,摆上果品。迎亲的一边一个正要倒酒时,上亲就要施礼谢绝,对方也不勉强。
    现在城镇不兴拜堂而要举行结婚典礼,大多是在男方的工作单位举行,领导出面主持。摆上糖果烟茶,也有置酒的。程序一般有:鸣炮开始;新郎新娘向来宾致意;互相鞠躬;宣读结婚证书;证婚人讲话;介绍恋爱经过;来宾代表讲话;来宾向新郎新娘点节目等。
    闹房
    闹房之前还有一个仪式就是“撒帐”。待新郎新娘喝过交杯茶后,由一儿女双全家庭合睦的妇女,将早已准备好的核桃、板栗、花生、瓜籽之类的干果沿床抛撒。孩子们蜂涌而至,你抢我夺,喜庆气氛骤增。一边撒还一边念《撒帐词》:“一进洞房,喜气洋洋。花开富贵,麟趾呈祥。众亲友,齐将果实来撒帐:一撒荣华并富贵,二撒金玉又满堂,三撒桃园三结义,四撒四马来投唐,五撒五子登科早,六撒总兵杨六郎,七撒天上七姊妹,八撒八马把名扬,九撒久久并长寿,十撒十世状元郎。”亲友满房,大笑收场。
    女上亲打开陪嫁来的箱柜,将糖食果饼摆上桌,由新郎出面请宾客进屋闹房。进门后,新人挨次序装烟、点烟、倒茶。三天不分大小,尊卑长上都可以闹。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