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定边县人民生活(1)

2012-5-19 17:28:35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人民生活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日常用度、文化娱乐等生活消费及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诸多方面。旧时,城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清嘉庆《定边县志》记载:“凡四野产苦菜、咸采食之。边外沙蒿成米,曰登粟,岁歉辄以充饥。乡村少水,而味甚卤,即凿井亦十无一甘。家各置窖,贮夏雨冬雪,其中虽杂污秽而舍此别无可为水。冬月煨炕,皆牛羊马粪,臭气不计,盖习俗然也”。这是真实反映民众食宿方面的些小部分。另据传说,曾有外地来定工作的某人议论定边境内的部分区域时称“没有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城乡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节 乡村农民生活
    清朝、民国及之前,县民极少数富户穿绸缎和细布长袍大褂;食细粮(白面、荞面)酒肉;住砖瓦房、土木房或土围子(团庄)、宽敞窑洞、墩台窑(平地筑起土墩,墩下挖窑)等;行走骑骡马驴或坐轿子;用度较宽裕方便。富户人家也多有节衣缩食、精打细算者,穿布衣食粗饭习以为常。多数贫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住无完屋,行靠双腿。饮食以黄小米、高梁玉米等粗粮为主,每遇年馑灾荒,吃糠咽菜,吃了上顿没下顿。民国18年(1929)遭灾,县民70%~80%逃荒要饭,20%~30%饿肿、饿死。民间传说,清朝以前曾有过“吃人贼”专吃人肉。(说书匠有“人吃人,狗吃狗,鸦儿老哇〈乌鸦〉吃石头;东庄不敢西庄走,外甥锅里煮舅舅”之句)。穷人穿衣皆粗衣土布、山羊板皮、毛线麻布之类。草鞋麻鞋毛鞋毡鞋毡袜和缝缝补补的“百鹑衣”、“百纳袄”遍及民家。冬天除了山羊皮袄外,用羊毛擀成“毡胎子”做棉衣,只有面子没有里子。还有用破棉絮、火草绒将就做棉衣的。西南山区农民“吃饭靠糜子,穿衣靠皮子,打场靠蹄子(赶羊、畜踩踏打场),运输靠驴子”。个别穷户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十六七岁大姑娘、大小子精尻子没裤穿。山区农民住土窑洞、地钪窑(平地挖一大坑、坑内打窑)、草棚子;滩区住土坯垒墙、柴草苫顶的茅庵草舍。行路全靠步走,人背肩挑代代相继,妇女坐(回)娘家骑个毛驴就算不错了。用度缺东少西,全靠邻居相互借用,就连生火也要到邻家或邻村“点火”(借火种)。
    解放初期及新中国成立后,县民衣食住行逐步发生变化,贫富悬殊开始缩小。
    衣着方面,由布料取代了皮张,款式有了较大改变。改大襟上衣为对襟。由手工缝制逐步实现缝纫机扎制。军便装、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等款式开始流行;大裆裤、灯笼裤逐渐被淘汰。经济稍宽裕的农户,家中每人都备有棉衣、绒衣、毛衣、线衣、衬衣、罩衣、套服、大衣、风雪衣、雨衣、坎肩、棉裤、线裤、绒裤、毛裤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衣料和服饰充满市场,花色品种不断推陈出新,西装、夹克、羽绒服、筒裤、喇叭裤、牛仔衣裤、皮夹克衣裤、各式裙装等时新款式都成为农民任意选购的着装。戒指、耳环、项链、手镯等金银玉翠首饰也成了农家女性可佩戴之物。
    饮食方面,农民食用五谷杂粮,且花样多变。随着时代发展,由黄小米干饭粘饭、洋芋拨拉子等单纯吃法,变为“一样米面百样做,饭美菜香花样多”。比如吃荞面,就有几十种吃法:猪、羊肉臊子剁面、酸汤剁面、宽面、细面、饸饹面、凉面、混面、刀削面、凉粉、碗砣、搅团、摊馍馍、蒸角角、煮角角、蒸卷子、煮窝窝、烙烙饼、搓圪饦、油馍馍、甜馍馍、擦面、捏壳壳、煮疙瘩、拌拨拉、摊猪血、灌香肠……等等。白面的吃法更多,还有燕麦面、黄小米都能做出许多花色品种来。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农民生活曾经受过较大困难。人民公社化集体生产,桉工分加“成数”(按照家庭人口的年龄打出分粮成数,如大人打10成,7~15岁儿童打7成,7岁以下儿童打5成)分粮食,人劳二八开(80%的粮食按人口成数分,20%按劳动工分分)。生产队分给农民年人均口粮不许超过107公斤(包括2.5公斤洋芋折合0.5公斤粮食在内)。人们只好用糠菜、草籽、树叶等代食品充饥。因国家常给供应粮、救灾款,所以没有发生饿死人现象。穿衣也非常紧缺,每年由国家发给人均1.23米布票(后来陆续增至2.33米、3米、4米),凭票买布缝衣。布料以兰、黑、白市布为主,最好的要数条绒、双面斜,平绒等,不但凭布票购买,还要按指标供应,谁家娶媳嫁女,才能评给一件两件。80年代以后,农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肉、奶、蛋、糖、油炸食品等高档次高营养食品也能够经常食用,炒菜、饮酒成为常事。极少吃黄小米干饭粘饭。粗粮成为人们为了换胃口、吃稀罕,才偶尔食用。“打平伙”吃肉是县境内民间保留至今的传统习惯,七八个人、十来个人相聚一起,宰一只肥羊一锅炖熟分而食之,费用均摊,有时分成几块或十几块,各人挑选一块,称了斤秤,一锅煮熟,各吃各的,按自食斤数付钱,称为“拉大件子”。东部滩区的炉馍馍、白面烙饼和山区的剁荞面、燕面烤铬、臊子面、制黄酒等传统吃喝,如今更显地方特色,制作技术越来越好。山区的燕麦炒面、杂粮炒面和滩区的炒米、酥油酪蛋是农民大忙季节或出门远行的必备干粮,如今已不多见了。吃黄鼠肉的习惯也基本改变,不像过去想吃肉时,出山挖几只肥胖黄鼠,开水烫过,拔毛去内脏,或蒸或炒,美餐一顿,以解其馋。
    
住宿方面,从互助组到合作化时期,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民众,极力改变居住条件,为了便利集体生产,逐步搬迁得较为集中。有数百口上千口人的村庄,如彭滩、钟坬、石洞沟、姬塬、樊塬等村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经济日益宽裕,农村大兴建房之风。手头稍宽裕的农民开始修窑建房,已有30%的农户修起新房新窑,30%的农户维修改造了旧房窑。茅庵草舍和地坑窑、烂土房土窑及被烟久薰变成黑色的土窑洞已经极少见了。农民新建房窑,也赶时代潮流,一般都是造价较高的起脊砖瓦房、砖窑洞、楼板房,有的还装饰穿廊飞檐、雕梁画柱、双层门窗、屏风暖阁。地板、窗台、顶棚及门面由光面水泥、水刷石、水磨石上升为铺瓷地板、石膏吊顶、玻璃或五合板吊顶、贴瓷砖等,较为美观。室内摆设也由大衣柜、高低柜、米面柜、衣箱、收音机等简单家具上升到组合柜、写字台、梳妆台、组合沙发、茶几、双人床、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组合音响等高档家具。
    行路方面,新中国成立前,农村以骑毛驴为最普遍。县内最初见到自行车是在民国20年(1931)由银川传入;最初见到汽车在1950年初,是由银川开两天才到定边的“大道机”(美国产)汽车;最初见到架子车也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新中国成立后,经50多年的建设,如今公路四通八达,各个乡镇驻地和大部分行政村都通了公路,自然小村庄全通架子车路。农民远行乘坐汽车,走近路由坐架子车、骑自行车上升到骑摩托、坐三轮四轮机动车。80年代末,全县约有自行车6万~7万余辆,架子车4万余辆。如今,稍富裕的农户就拥有汽车或机动农用车、摩托车,少数农户已有小汽车。步行跋涉及肩挑背背已成为过去的历史。
    用度方面,除了一些贫困户、灾病户、弱智户、懒惰户和不务正业户仍然处在捉襟见肘、缺乏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困境之中以外,大多数农家都有较大发展,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充裕,存款户、余粮户为数不少。家产数10万上百万元的农户也已多见。有的农户经营农工商贸,有的养畜养羊,有的造林种草,收入都是十分可观的,用度非常宽裕。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