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县民崇信佛教之风盛行,寺庙林立,三五村即联社结会,修建庙宇,供佛祭祀。有的购置香火田,招请和尚,主持庙事,县内较大寺院有县城的东庵、西庵,波罗接引寺,响水龙泉寺、白衣寺、赵石畔龙风山,五龙山法云寺、石湾大昭庆寺、武镇金台山、野毛山、王有地清凉寺等。这些寺庙的和尚众多,香火鼎盛。主要佛事活动为举办庙会、“打醮”、念经、祭祀。自民国以来削发为僧的人减少,佛事渐衰,1946年前,全县有和尚主持的寺庙36处,和尚37人,尼姑3人。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觉悟提高,“无神论”思想普遍被人们接受,年轻和尚纷纷蓄发“还俗”,娶妻成家,老年和尚陆续辞世,后继乏人,和尚几近绝迹。迨“文化大革命”庙宇神像十之八九遭到毁砸,8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有些地方群众自发恢复庙会活动。
庙会,本是一种宗教迷信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放宽政策,搞活经济,政府因势利导,利用庙会形式,举办物资交流大会。庙会期间商贩云集,摆摊设点,供应日用百货。农民也以土特产品进行交易,市场非常活跃。同时以戏剧、电影助兴,对古老的庙会增添新的内容,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更好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