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氏族
县境内多为山谷地带,历来人口分布稀少分散,特别是经过历史上几次较大的民族动乱后,土著居民十有八九流向外地;直至明、清以来,才有部分商贾、技艺工匠来境谋生,后又寄籍久居及仕宦卸任未归乡的,使人口逐渐增加。明洪武成化年间,由移民中转站——山西洪洞县络绎迁徙入境的则更多。他们散居境内,故不少村舍即依其姓氏为名,如王家墕、贺家畔、刘家沟、徐家峁、阎家坬、赵家寨等,这样就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一姓氏、一宗族或一家族的聚居地。
本境历代著名氏族有
折氏 唐初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其先祖担任过府谷镇遏使。自唐末折嗣伦任麟州刺史领辖边防军事大权起,先后父子兄弟8代15人,相继为府州刺史、团练使、节度使,至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止,经后汉、后周、北宋历200余年,为捍卫西北疆域,维护国家统一和保卫边境各民族生业,卓著勋劳。
尤氏 明末望族。以一家出9个总兵之名称道于世,但多死于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清初除有一支寄居榆林外,其余均居本境内以农为业。
清代大族有
刘氏 有三族:一为县川刘家是老户,有说从山西迁来,有说明洪武年间由榆林迁来,俱无考证。此刘原为船户,设有渡口,称刘家渡,人丁繁旺,多为行船或经商;一为傅家墕刘家,其祖于明成化二年(1466),由山西洪洞迁来,以农为业,后散居四处;一为新民刘家,祖籍延安临城,明末世袭百户指挥,清初有刘鹏声、刘鸿声弟兄出任镇羌守备、游击职务,同居于堡内。
苏氏 明洪武四年(1371)由浙江迁来,居县城,清代共出进士3人,举贡甚多,后人口繁盛,散居四乡。
王氏 有二族。一为黄甫乡红泥寨王家,于明成化二年(1466)由山西洪洞迁来,出总督王继谟,清代出举贡颇多,后其弟王继烈为榆林世袭千户,在县城居住,称新宅王家。一为黄甫乡宽坪王家,其祖籍无考,人族甚繁,居于黄甫口里各村,明末出农民起义军领袖王嘉胤,清初出举人王国麟,署长安知县,康熙年间出武榜王时通。
杨氏 二族。一由山西迁来居本县南乡,其迁徙年代及先祖失考,后人居于县城及四乡。一为傅家墕乡狮子城杨家,其先祖杨卯,山西忻州人,于明初迁来,生子7人,人丁日盛,居于城乡各地。此二族清初均出过进士、举贡,文坛上亦有重名。
民国以来,本境每发生灾荒,即有大量居民流向内蒙古,久成惯例,故一些谋生与探亲的往往举家迁徙一去不还。再加,解放初和1972年曾先后两次动员部分贫瘠山区农户移居平川水地区,1969年城镇居民下放农村,使各地姓氏均有较大变化,原为单一姓氏的村舍已间有异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开放,亦工亦农,亦商亦农,更使县内外人口和乡间人口流动大,致姓氏繁杂,兴衰不一。加之族内又支派繁散,年久多变,所以原有几大姓氏也杂居民间而不为人们尽知。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