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 教
绥德寺庙不少,一些较大的寺庙住过僧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重修合龙山寺庙时,碑记上记有合龙山和清凉寺各十多名僧人参与修建工程。另据老年人回忆,清朝时,县城的城隍庙和吉镇的金华寺居住过僧人。1935年9月16日,绥德县政府呈报陕西省民政厅的寺庙登记表统计,当时有9所寺庙居住着僧人,即天宁寺(在县城大理河西岸山上)、安化寺(今薛家峁乡)、清凉寺(今满堂川乡)、古崖寺(今中角乡的石佛寺)、五龙寺(今马家川乡)、蛟龙寺(今土地岔乡)、金华寺(今吉镇)、兴隆寺(今崔家湾镇)、福善寺(今韭园沟乡),各寺庙居住的僧人三五人不等。居住僧人时间较长的有天宁寺、五龙寺、金华寺、兴隆寺和县城的城隍庙等。
此外,张家砭乡张家砭村大理河南岸的虞姑娘娘庙(后改称观音禅寺,俗称尼姑庵)于明清时住过不少尼姑,人数最多时达368人。清同治三年(1864)寺庙被焚毁,尼姑散往外地他乡。
僧人的活动,平时诵经,遇丧事做道场,有的为别人“保锁”小孩。僧人的经济来源,靠施舍、做道场、保锁小孩及寺庙土地所得之地租供给。
1940年2月29日绥德解放,佛教衰落,僧人有的外走,有的还俗,不久佛教活动便停止,再未恢复。
群众信教者在解放前较多,据1928年的统计资料,入教人数共409人,其中男218人,女191人。解放后信教者很少。
二 道 教
绥德的道教在明清时较盛,修建了不少道观,但道教人数及活动情况不详。县城大理河西的天宁寺门楼石壁上曾刻有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的草书绝句两首(今留有拓片,原诗见《艺文志》),但未书时间。清末,有少数云游道士来绥,但均三五日便离去。民国初年,有一白姓老道在县城三官庙设教,不久,在今满堂川乡的灵宝山和清凉寺也有道士设教,他们都收了少数教徒。据1928年的统计资料,入教者共31人,其中男21人,女10人。道教的主要活动也是平时诵经,遇丧事做道场。到了三十年代,道教衰落,道士散去,此后只有少数道徒只“忌口”(不吃荤),不搞其它活动。
三 基督教
基督教(也称耶稣教)于清末宣统元年(1909)由英国浸礼会所属差会派遣传教士来绥德城设堂传教。教堂门匾为“救世堂”。1913年3月,美国公理会接收了英国浸理会教堂,设总会于山西省汾阳,绥德成为陕北的中心区会。1921年8月,在四十里铺中砭设教堂,1922年4月,又在义合镇设教堂,其余乡镇皆设堂会。1933年,县城教会门匾换成了“中华基督教”。
基督教信奉上帝及耶稣,宣扬博爱。县城教堂先后兼办过平民学校、红十字医院、妇女识字班、夏令儿童学校、难童教养院等。但由于教会旨在搞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所以引起爱国民众的强烈反对。1925年,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今绥师)的共产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建立“陕北非基同盟仑”,开展非基斗争。该年的圣诞节时,县城举行了盛大的非基示威游行,学生们上街讲演,并到教堂门外高呼口号,揭露教会的罪行。这次斗争使绥德县的基督教从此一蹶不振。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教会在各乡镇的堂会全部撤销,只存县城、四十里铺镇和义合镇3处教堂,教徒人数也大大减少。据1936年6月27日绥德县政府呈报陕西省民政厅的报表统计,县城教堂有教徒57人(男38人,女19人),义合教堂有教徒35人(男20人,女15人),四十里铺教堂仅有主管1人,无教徒。1942年教堂全部停办,1944年县城教堂有过短期恢复,不久便停止活动。
建国后,1980年“中国基督教协会”成立,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一起本着爱国、爱教和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的方针,组织和发展基督教。绥德县有20多名信教人士也于1982年组建“绥德县基督教三自筹委会”,推选主任、副主任各1名,开展了简单的活动。1989年改名为“绥德县基督教三自爱委会”,会员发展到50人。他们没有教堂,在教友家做礼拜,礼拜的活动主要是读经。
四 天主教
绥德天主教传入比基督教早。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新编绥德州乡土志》记载:“查绥德境西川有李家碥(砭)教堂1处,距双湖峪镇十里,闻系天主教,其中神甫等人忽来忽去,并非常川(按“川”疑为“时”或“期”字)居住,即本境或有从教者究属无多。”
1922年,西班牙人雷振华于绥德县城百花里(今背坬)设堂传教,1928年又在城东辛店村建立一所教堂。
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宣扬善恶报应等。雷神甫懂医术,平时也给人治病。天主教在绥德的势力很小,教徒不多,据1936年6月27日绥德县政府呈报陕西省民政厅的报表统计,县城教堂有教徒8人(男3人,女5人),辛店教堂有教徒7人(男3人,女4人,其中男1人非本国籍人)。1941年前后,天主教停办,此后再无活动。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