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和春节为境内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民众历来有节前洒扫庭院习惯,家家户户皆以石灰水刷窑洞、院墙,窑内院里修葺一新,衣服、器具全着意刷洗,不论男女俱要理发,讲究不连“毛”过年。
除夕清晨,家家户户张贴春联于门窗、碾磨、牲畜圈,如家户亡父母,当年不贴春联,次年贴黄纸春联,第三年贴绿纸春联,第四年方贴红纸春联,以示尽孝尽忠,此俗尚在沿袭。
除夕这天,县人还有上坟、打冰、垒火塔、抢担水习俗。
早饭后,合家老小上坟祭奠,将各种年饭供于坟前,洒酒水,烧香纸,叩头拜年,燃放爆竹数响,意在邀亡灵共度佳节。
这天,各家都须添满水缸,最少要够正月初一足用,缘为初一不动水担之故。
临近黄昏,家家户户出动打冰块,分别置于院门、窑门、牲畜圈口,此俗建国后废除。
上灯后,民间有院落、坟地点燃火塔习俗。火塔呈锥形,用煤数十斤,经五六小时方熄。此俗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有所遏制,近年日盛。
晚餐多系煎饼、八碗(酥肉、排骨、红烧肉、鸡肉、丸子、炖肉、清蒸羊肉、腊肉,也有的不全是这8样)、酒和各种炒菜。
至夜,室内灯烛、室外灯笼通宵不灭;燃放花炮至新的一年来临;晚上有彻夜不眠者,称“守岁”和“熬年”;家长给小孩赏“压岁钱”(一般连同蒜、面兔等一块压于枕底)。
当雄鸡第一声长啼,各家打开门庭,争先燃放爆竹,谓之“开门炮”。天亮后,“文化大革命”前时兴幼辈端酒壶、菜盘给长辈拜年,现在依稀可见。正月初一早餐为一色的水饺拌粉汤,饺子喜好包有一二枚硬币,据说谁吃出谁有福。晚间,有的人家喝米汤,谓“初一吃了米,正月不忌米”;的有人家吃捞饭,意在捞金钱,图“一年四季财源茂盛”。
初一以后,新婚夫妇要拜妻家、走外家,亲朋好友往来互拜,倘遇人家有小孩,客人须赏“长岁钱”;邻里之间互访,一般将年饭赏小孩,以示抬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