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 俗称“埋人”。老人逝世的当天,主人家即请人给亲朋好友送信,谓之“报丧”。给死者剃头(女的洗脸梳头)洗脚穿衣。老衣布料质量、数量,以家中经济条件而定。棺板分柏木、松木、杂木三种。死人入棺前,棺内铺柏树叶、草木灰,再辅褥子。褥子是儿子做的,死者盖的被子是出嫁的女儿做的。一般亲友只送挽幛花圈,献食、烧香、焚纸。
死者入棺以后,用一张纸或红布将脸盖起来,方可加棺盖。
根据死者的年龄和家庭经济状况决定葬日。一般在家停放3~7日。未埋前在家设灵堂。灵堂前摆贡桌,安放灵牌及贡品,点一盏灯,贡桌下放一个盆子,作烧纸用,俗称“纸盆”。直系晚辈孝子,分男左女右坐在灵堂两边,称“守灵”,亲友来祭奠吊孝时,孝子陪礼。
坟址,解放前后,墓地普遍还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由阴阳先生选择墓地。大都在耕地里边靠山坡,深挖坑,在坑里再挖墓窑,安葬死者。一般坟地都选在祖坟,也有新选坟地的。农村曾一度推行过集中将死者葬在一块灵地上,称公墓。
埋葬,葬日前一天晚上,主要亲属朋友都要来祭奠死者,俗称“过夜”,即请乐人吹打演唱,亲朋为死者磕头跪拜,以示哀悼。葬时,称“出殡”。起丧前,至亲好友揭开棺盖,再看死者遗容一次,表示告别,然后将棺盖好,钉封抬出。起丧、祭奠、起灵。起灵时,其家属披麻戴孝,手捧灵牌或遗像,长子头顶纸盆,次子手持“摇钱树”,长孙引魂幡,其余孝子依辈分次序排列随后送葬,鼓乐开路,徐徐而行。送葬的孝子每人手拄柳条做的“哀杖”。哀杖糊白色纸条。烧纸盆的处理方法不一,多数是由长子在起灵时摔碎,有些放在棺木盖上埋入墓穴。
灵棺送到墓地后,儿子先下到墓窑内清扫墓穴,查看墓窑长短宽窄是否合适,然后乡亲抬棺下葬,待棺入穴后,由亲属将献的饭菜盛在罐子里,再将长明灯点着,放在墓窑里,最后埋土、撒五谷、封墓顶。当墓穴填好后,孝子依次排列烧纸祭奠,亲友送的花圈和哀杖都插在坟冢上。
安葬后,第一天晚上,孝子(一般儿子)上坟“送火”,就是在坟旁边搭点火,连送三天,第三天孝子带上香、纸上坟,即将坟头修理整齐,另外在坟堆前用石头或砖磊个小洞,作为以后每逢腊月三十日晚上送灯时放灯(蜡)使用。
从死亡当天算起,每七天称作“七”,“头七”、“二七”……直到“七七”为尽,每逢“七”必须上坟烧纸,亡后百日也婴烧纸。以后三年内每逢生日、卒日周年都要去墓前焚纸设祭,烧纸尤以三周年纪念为重。民间称之谓“脱服”(服,指白孝衣或黑袖章),即为死者穿孝服三年已满。家属亲戚都来祭奠。三周年过后,即转入常规祭祀。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提倡厉行节约,丧葬从简,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丧仪日趋简化,请阴阳、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大大减少。发丧日,普遍为死者开追悼会,由乡亲协同家属将死者埋葬,入土为安。
祭祀 过去,民间都十分重视祭祖。现时人们为了对死去的祖先和为国牺牲的烈士,表示追悼、怀念,通常在清明节举行祭奠活动。在自己祖坟上烧纸、培土、栽树,称“家祭”。由人民政府、机关、学校、团体祭奠革命烈士,称“公祭”。公祭一般是献花圈、植树,开追悼会。自1984年以后县委、县政府都要为在宜瓦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举行较大的公祭活动,持续至今,以褒扬革命先烈业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