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境内各地区语言又有差别,大致分为三个片。即西部的金鼎、义正、吴堡、旦八四乡镇和永宁乡的洛河川一带为西川口音;中部的纸坊、顺宁、周河、保安镇、双河五乡镇和永宁乡的一部分为中川口音;东部的杏河、张渠、侯市三乡镇为东川口音。
三道川口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声母、声调和词汇等方面。总的态势是东川话与西川话泾渭分明,差异明显,而中川话则在许多方面介于东、西川话之间。在声母方面,东川话较之中、西川话就多出一个“
”声母。如袄、饿、爱等字。在东川话中声母统统作
,而中、西川话却作n;在声调方面,东川话保留了大量的入声字,而中、西川话基本没有入声读法;在词汇方面也有一些差异,东、中川话把小土块称之为“土圪塔”,西川话则叫“胡圻”;东、中川话把“去”叫“
”(读入声),西川话说“弃”。
志丹方言这种三道川态势的形成,是由本县的历史沿革所决定的。西川历来是志丹经济文化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口迁徙少,本地老户多,基本保持了志丹方言的传统特色,为本县土著方言的代表。东川在近百年来,甚至更早,大量迁入横山、绥德、米脂等地移民,出现了外来音和本土方音的同化,因此,东川口音与“绥米话”相近。中川口音实际上既受东西二川口音的影响,又有外来方音与本地方音的混杂。
志丹方言的主要特点是:①有许多入声字和入声读法。如:哭、出、瞎、革、国、直、北、木、日、
等。②有许多古语词汇。如:乍、大底、向来、老爹、长短、底根儿等。③有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如:
、险乎儿等。④有横山、绥、米等地方言的影响。如志丹方言原先没有“
”这个声母,绥米人大量迁入后,才在东川话中出现这个声母。声调上原先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入声读法,是绥米话与志丹土著方言同化后才产生的。词汇方面的称谓用语中,西川话称父亲为“大”或“大大”,东川和中川有的地方称为“爹爹”,西川话称祖母为“奶奶”,东、中川话却称为“
”,西川话对岳父、母是随妻子称呼的,而东川和中川的一部分地方叫岳父为“老爹”,叫岳母为“奶奶”。⑤方言内部分区较复杂、不规整、不明显,互相加杂,插花口音较普遍。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