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居住习俗
2012-5-12 23:25:55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民间住宅占地,建国前的陈规为:“七分院子八分场”。“文革”无政府主义泛滥,部分人突破陈规有所扩大。现在人多地少,按照统一规化,城乡宅基地一般为3—5分左右。南北院落或东西院落,随地形而建。一般5间房或3孔窑为一院。富裕之家讲究三合院或上房、门房、两侧厢房皆有的四合院。原面地区,村民居住比较集中,以土木瓦房为主,砖窑次之;川道村庄,背山面水,房窑皆有,窑洞多为石窑;山地村庄,居住分散。土窑居多,住宅分上下,父上子下,哥东弟西,农业合作化运动后至“文革”结束以前的20余年间,共产风、穷过渡,一般民房低矮狭窄,阴暗潮湿,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特别是山地村庄,窗小窑黑,大多无有院落围墙,有的人畜同室,卫生条件较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收入增多,城乡修窑建房为数不少,有大兴土木之风,砖木结构大瓦房,水泥预制平板房、砖窑、石窑、卜壳窑。还有人建起两层楼房。讲究“穷房富门楼”,砖砌门房,黑漆大门,排列32颗戴帽铁钉。环、插、栓、关,样样俱全,门额斗方有三有四,上书“和为贵”、“平为富”、“居之安”、“耕读传家”等字样。讲究正房中门“四开”,四季来财,财源茂盛。城乡普改木格小窗为大窗,有的安装玻璃,外加钢筋,室内宽敞明亮。一般陈设有双人床、大立柜、高低柜、写字台和桌椅等。农民仍有贴窗花、糊炕围、用熏画装饰碗架的习惯,城乡“三大件”已由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转化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有的城镇居民还拥有冰箱。“承包土地加耕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农村睡眠仍以土炕为主。“没有被子光烧炕”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铺盖俱全,焕然一新,床罩和绣花被套开始在城乡流行。
围绕“住宅”,民间还有“添家”和“乔迁”之俗,兄弟成婚分开另居,亲朋好友携带灶具、碗筷前来看望,资助所需,谓之:“添家”。另建新房,择日搬迁,贴对联,鸣鞭炮,亲朋邻居携礼恭贺,主人设席待客,俗称“烘房”。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