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县居住习俗
2012-4-26 22:48:2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县内民众祖辈以住土窑洞为主,富户或土脉不宜挖土窑者,则住石窑洞。石窑历史上多以小石片箍砌,60年代均改为大块石,部分地方缺石又土脉不好者,则住土墙、顶抹牛粪的房子,有石板的地方则住石板房。1971年,首先在县城仿照外地建成薄壳窑,即在原窑洞上面再盖砖窑或水泥板平房,可节省土地,一时较为盛行。不久出现二层楼房,接着三层、四层楼房时有崛起。80年代起,除箍石窑、砖窑外,盖水泥预制平板房和二层小楼者不乏其人,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境内的窑洞,冬暖夏凉,用料易取,窑址易选,挖箍简便,坚固耐久。土窑一般宽1丈,深2丈左右,也有3丈深者;石窑一般宽9.5尺,高9.5尺,深2丈至2.4丈。本地挖土窑因地制宜,只要土脉(土壤结构)好,能多则多。箍石窑则着眼于既经济又够用,大多以3孔为一院。80年代修建石窑者,均考虑大门、围墙的装饰,也有用磁砖、铁大门装璜的。本县传统上有在中窑(亦称前窑)的一侧开巷洞,在洞里面再挖小窑,置6尺见方的小炕,称“双堂”。在中窑的另一侧开挖一巷洞,挖一大小和中窑差不多的窑,盘上炕和锅灶,留出活动余地(脚地),安窗子不安门,称后窑。传统的窑洞大多仅为一门一小窗,光线昏暗。80年代起,均为大圆窗,并上油漆,大多窗上安有玻璃,光线充足,美观大方。80年代修建石窑,较富裕者有水磨石地板,四周用水泥灰过,锅台、锅围均用磁砖铺设。炕上大多铺芋席。王家湾、镰刀湾一带,历史上有的因无芋,仅用硬白石捣成粉和杂面汤涂炕面,铺上毡即可。80年代,大多数人家不再“留光炕”,而是炕上铺席,席上铺毡,毡上铺褥,褥上铺床单。为防灰尘和饭菜弄脏,有的在床单上置放漆布或塑料布、人造革等。80年代,院落多植有果树等树木,多数人家还在条件许可的院落内外种植蔬菜,也有种植花卉者。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