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一些传统节日,大多与农事活动有关。在文化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带有较浓的封建迷信色彩。1935年安塞解放以来,对传统节日习俗既有继承,又有移改,渐趋简化,一些节日渐被人们淡漠或忘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节日已日渐进入民间。除国家单位、机关职工举行各种活动外,农村的学校、共产党支部也有活动。
一、传统节日(农历)
1.春节 正月初一,安塞俗称“过年”。年前从腊月中旬起,家家都忙起来,如推面、碾米、蒸年糕、炸油馍、做米酒、杀猪、宰羊和置办年货、拆洗衣服、被褥,缝制新衣。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扫窑糊窗、贴窗花。腊月的最后一天为“年月尽”或“大年三十。”传统习俗要贴门神、灶君、财神等画像。今只贴对联,除在门、窗上贴外,还要在窑内的墙上贴“抬头见喜”;窑外的墙上贴“出门见喜”;粮仓上贴“米面常有”;也有在碾、磨等处贴祈求吉祥平安之类意愿的对联。晚上,在一家的主窑前或院落吊灯笼,并将水缸里的水添满,在院子里抛撒些冰块与碳块。全家欢聚一堂,共庆团圆。也有在家中和院子里“打醋坛”(即将烧红的焦碳或铁器放在盛醋的勺里),此时醋酸气弥漫窑内外,意在驱邪除病。是夜,室内外的灯均要亮至天明。村中老者(一般为德高望重或对农事气象熟悉者),年三十深夜,有到村里的高山上去“看山”、“观天象”,以测来年丰歉吉凶。午夜,家家户户争放爆竹。初一早开门放“开门炮”,家家吃扁食(饺子)。饭后,即开始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本地从正月初二开始外出走亲戚。秧歌队也开始活动,逐户拜年。正月十五称元宵节,但本地食元宵者甚少。人口多的村庄,组织秧歌队在晚上转灯。过了正月十五,春节气氛渐趋淡化。
2.二月二 即“龙抬头”之日,男人要理发,称“揭龙盖”,此俗现已淡漠。
3.清明 上坟祭祖,并剔除坟上杂草,整修坟丘。此日,家中给小孩蒸面花(形状同各种飞鸟走兽,俗称“燕燕”)。用枣和谷草秆吊在一起,挂在小孩背上,称“枣牌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逢清明,学校师生、机关职工、部队指战员举行集会,祭扫烈士陵园。
4.四月人 民间有“‘四月八’,娘娘庙上把香插”之说。是日,境内多有庙会。20世纪60至70年代中断10余年,此后又沿袭,但大多为凑热闹或作物资交易。
5.端阳节 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俗称“过端午”。这一天要吃粽子,饮雄黄酒,门上插艾叶,儿童肩上缝布老虎,手腕、脚腕上戴五色线绳,意在扶正祛邪,消灾灭病。
6.六月六 县内有“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之说。在传统风俗中,此日杀猪宰羊,献龙王祈雨,今不多见。
7.七月十五 此日挂田幅,称“庄稼生日”。
8.中秋节 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月饼、水果为该节食品。晚上,合家欢聚,以月饼、瓜果献月、赏月。此节讲究合家团圆,今已淡化。
9.重阳节 九月九为重阳节,县内有“九月九,家家有”之说。传统有登高望远、赋诗抒怀之习,今已不兴,只是家中吃一顿上乘的饭食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