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群众历来俭朴,饮食简单。旧时民间多为一日两餐。农忙时,半早晨打点,晚上喝汤,则为四餐。男人多端饭碗聚街道,边吃边闲谈,号称“老碗会”。妇女不出灶房,给大人小孩舀饭,侍候公婆。来客时,宾主同坐前厅桌上,妇女、孩子端饭,彼此谦让,启筷就餐;主人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表示客气。如遇婚、丧大事,则要提前筹备,邻里帮忙,请厨师做菜;高桌低凳,一席八人,尊长上座,长幼有序。宴席上,先上5~9盘下酒菜,继而6~12道好菜,俗称“上菜”。黄焖鸡开头——喻示吉(鸡)祥,丸子殿后—-暗示菜已上完(丸);最后蒸馍、四菜一汤,俗谓“吃饭”,互示“捉起”,方能启筷,彼此谦让,文质彬彬。吃完同时退席,表示尊敬。
食料以小麦为主,兼有糜、谷、玉米、薯、豆等。蔬菜用量较少,且随季节变化不一。多为白菜、萝卜、韭菜、葱、辣、茄等。豆腐、粉条、肉、蛋等富菜很少食用。 平时吃饭,早上小米、玉米糁稀饭,小菜1~2碟;下午以面条为主,有干调面、出汤面、连锅面、凉面等。来客或农闲时,早饭添加豆类,谓之“豆儿饭”,四碟菜显得丰盛;午饭水饺、蒸饺、饼子、博刀、麻食、臊子面、炸酱面、面皮、饸饹等,谓之“改样饭”。菜随饭定,有炒菜、烩菜、小菜。但蒸馍、辣子不可少,故有“白蒸馍夹辣子,心满意足”之说。
饮酒,历来有此习惯。但一般除节日和喜庆宴席外,民间多不用。酒馆、酒店(“烧锅”)多设于县城及各大集镇。
喝茶较为普遍。来客先奉茶,宴席上不能少。老年人早起喝茶,已成定习。茶叶优劣视经济状况而异,一般为贡尖、砖茶,少数人饮用毛尖、花茶。近年来“陕青”极受欢迎。
土改后,穷富不分,男女平等。做饭时,互相协助;吃饭时,全家同桌,彼此照应。改样饭、炒菜、烩菜,卫生和营养质量逐步提高。部分小孩、老人能够享用营养品,如饼干、面包、宝宝康、奶粉、蛋糕、麦乳精等。宴席上,有鸡、鱼、肉、蛋,甚至还有些海味。不过,由于一度“高消费”思想的影响,社会上铺张奢侈之风大长,有些人进餐厅,高档香烟,各种名酒,干鲜果品,鸡、鱼、海鲜,尽力铺排。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