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本县历史久远。从县文物管理所已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般若波罗密经幢、观音寺经幢等及数以百计的造像碑(详见文物编)证实,在北魏时佛教在本县就已有活动。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境内西北坛山安众寺院建成。到唐代,佛教发展很快,境内陆续修建了规模较大的灵感寺(今名圣佛寺)、法源寺、邑山寺、宝峰寺、万斛寺、大云寺等二十余所,其中灵感寺、法源寺、万斛寺各修宝塔一座,香火最盛。唐至德元年(756),和尚做盂兰盆会于邑山寺。宋代,佛事依然兴盛。宋元祐年间在八公塬(刘集乡)上所建的永庆寺,清乾隆《富平县志》记载“谓胜光高僧说法、八龙听讲处。”其香火很盛,远近闻名,善男信女接踵而来。清代中丞李宗枢与江泉同游八公塬永庆寺时留有佳句,形容当时寺院佛事盛况。诗中写到:“驱车登宝刹,酌酒抚华筵。绀宇微风动,朱光大地悬。金灯明六世,法座隐诸天。况有同杯客,何妨醉不眠。”县境东北明月山寺,系宋时一姓赵的老僧所建。据清光绪《富平县志》记载:“赵老名字无考,宋时初隐终南,悟彻禅宗。天顺间,选地富平,居明月山峪,二虎依之。赵老以药济人,得者立愈,有相邀者,骑虎往常”。到金、元、明、清各代,境内又陆续建成大雄寺、定国寺、妙觉寺、铁佛寺、宝峰禅院等20余所,并对原来的寺院重新修葺。清乾隆十二年(1747),县衙始设僧会司,专门管理佛教的活动。
民国20年(1931),全县佛教徒308人,其中男98人,女210人[见民国20年《陕西省行政概况》]。民国25年(1936),居士纪时若曾倡导于县城南关山西会馆成立佛教会,自任会长,宝峰寺僧人张法善主持会务。后会址迁于圣佛寺,不久自行解体。
建国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僧、尼还俗,寺院建筑多被拆除或作它用。1952年有佛信徒90人,到1989年仅有1人。近年来,除山区个别地方举行庙 会外,其它诵经拜佛活动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