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尊师敬老习俗
2012-4-10 17:17:51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尊师习俗 旧时儿童入学,由家长率领,礼服整齐,拜见先生。家长行揖,学童叩头。民国20年(1931)后,虽改私塾为族办、社办或村办学校,但尊师礼俗仍然如故。入学第一天,家长让子弟端酒菜到学堂拜师。凡管先生饭的学生之家,都另蒸白馍,专做花样饭菜,用“提盒”送至学校。村上推选一德高望重、有文化的老者担任“校董”或“校长”,除安排学生家庭管饭外,还要筹办、供应教学费用及先生生活用品等。建国后,学生入学旧俗明令取缔,尊师良习相延至今,管教师饭更为敬重,常加酒肉,由家长陪同进餐。1984年,省报记者调查合阳普及初等教育“状元县”情况时,深有感触地说:在合阳,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教育,最受尊敬的职业是教师,最好的房子是校舍,最讲究的是管老师饭。1985年后,每年9月10日“教师节”,各级党政组织慰问、表彰优秀教职员工,为广大教师排忧解难。
敬老习俗 旧时家庭,儿媳每天必须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去阿家(公婆)房中问安,倒便盆。做饭时,先请示公婆。饭后,听候阿家分派家务活路。午、晚饭同样请示,饭后即陪阿家做针线,待阿家想入睡,立即扫炕、铺被、放好便盆,侍其就寝后,方去自己房中安歇。凡熬娘家、走亲戚、出大门,须“出必告,返必面”。如遇节日、来客等,更应注意孝敬老人。儿子持家为妻子作出示范,除晨昏定省外,诸如农活安排、粜籴粮食等,都得请示老人许可方行。
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老工人、老贫下中农受到社会普遍敬重;尊老爱幼、民主和睦的新家风逐渐形成。1958年前后,以公社为单位,普遍建立“敬老院”,由集体供养鳏寡孤独老人。三年困难期间,“敬老院”基本停办,孤寡老人由生产队供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不少乡(镇)以公助民办形式兴建敬老院。县、乡、村建立离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和老年协会,使其发挥余热、颐养天年。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孝敬老人之风遍及城乡。城关镇东街村43岁的女共产党员杨月英,伺候瘫痪在床的公公三年如一日,昼夜不离,喂饭喂药,背进背出,端屎端尿,任劳任脏。1986年3月4日在其公公的葬礼上,外地工作的哥哥为杨月英披红挂花,首开夸孝新风。黑池镇南廉村妇女雷玲霄,新婚后即承担瘫痪数年的祖父和村上一个五保户老人的奉养,1989年被命名为渭南地区“三八红旗手”。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