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府谷县私塾 书院 学堂

2012-12-6 0:40:0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一、私塾
    旧时私人设馆教学的地方统称为私塾,教学者称塾师。私塾是封建时代最基层的学校设置,凡是求学的儿童,都必须先入私塾就学。
    府谷的私塾,形式有三:一为家塾,是由富有之家独立创办,设馆于其家中,延师教授其子弟,也有亲友送子就读者;二为村塾,较大村社,一般都设有村塾,由众人合力创办,地址多用公产和寺庙;三为馆塾,是由一些穷苦的秀才或落弟的童生,或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失业商人创办。
    私塾按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常年的,多为富有之家办的家塾;一种是季节性的,即农闲季节办的(又称“冬书房”),这种私塾大些的村庄都有。
    私塾教学分启蒙、开讲两种。启蒙用于开始入学的,开讲用于读过几年的。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课程按学生水平、学时长短,教授不同内容。对初入学的一般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弟子规》等识字课本。农村的冬学,有读《杂字》的,而后学习《四书》、《五经》等。练毛笔字则是每日例课,也有教学珠算者。学生年龄相差较大,七、八岁与20余岁者常同桌(不同书)学习。
    私塾之徒生称其师曰“先生”。家塾、村塾对其师一年一聘,续聘或辞谢皆在冬至日。先生的脩金,家塾由东家一人承担,村塾由学生分摊,每年分两节(端午节、中秋节)奉送。馆塾先生的脩金,按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征收。
    民国以前,全县私塾普遍兴办。据初步统计,当时约有90多处。著名的有:县城狮子房(狮子院)、五辅山、明伦堂、城皇庙、前石畔私塾,麻镇甄家私塾,傅家墕狮子城杨家私塾房等,直至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府谷县私塾才为小学所取代。
    二、义学 书院
    明弘治年间(1488~1506),知县白质创办义学。崇祯三年(1630)因故变废。清康熙元年(1662),知县杨许玉于生祠内补建。雍正五年(1727),知县周会贤捐俸延师,在县城西关元帝庙创办义学。乾隆四十年(1775),在西关河神庙内创办义学。清末明初,府谷街、黄甫堡、木瓜堡、镇羌堡、哈拉寨、麻地沟等地都有义学设立。义学收纳贫寒子弟上学,名义上不收束脩,有的还发给学生部分书籍文具用品,实则学生一年三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都要向先生送礼,名之曰:“节礼”。
    府谷书院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在城内元帝庙成立,后来迁于学宫偏东的训导住宅处。由于宋政和五年(1115)曾赐名“荣河”,故取名为“荣河书院”。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郑居中阖邑绅士,在旧县城南门外山坡上捐建书院新址,计正房、东西房各3间,西厨房1间,门楼1座。
    荣河书院继承历代教育思想,仍以儒家思想教育生员。办学目的是:“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课程设置《四书》、《五经》,此外还学《增广贤文》、《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左传》、《唐诗》、《三国志》等。学制无固定年限,教学形式与私塾大同小异。书院设有山长、教习,主持书院的讲学教授各事。经费由地方官绅捐助。荣河书院首任山长阎廷林(县城举人),继任有阎发阁(县城举人)、阎亮阁(县城进士)、阎煜阁(县城贡生)、杨嘉德(县西关进士)、阎道行(县城举人)、苏挺(县城贡生)、张嵩年(哈拉寨野麻湾贡生)、王为垣、杨琛、尤董常等。
    三、学堂
    荣河书院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建为府谷县高等小学堂。学堂设堂长1人,主持学校全盘工作;延聘学监1人,专门负责管理学生的课业学习、成绩考核、学规检查等;斋务1人,管理学校财产经费、师生福利;稽查1人,负责管理学生门房进出;舍监1人,管理学生寝室秩序和清洁卫生;聘请专任教师、兼任教师若干人,负责各科教学工作。首任堂长是尤董常,教员有苏承烈、王九思等。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为主,还有修身、读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学的总称)、图画、体操等9科。学堂供给学生伙食、书籍、用具,每人每年蓝布衣料1套、帽1顶、鞋1双。民国四年(1915),学堂改称府谷县南门高等小学校(简称南高)。同时县境兴办的学堂有:县城、县川、黄甫、古城、清水、哈拉寨、木瓜、孤山、镇羌等地,各设有初等小学堂1处,全县计有学堂约30余处。


荣河书院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