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绥德县村镇建设(1)

2012-12-5 14:48:5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集镇是乡村中某一区域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人口较稠密,占地面积较大,各种建筑一般都有。村庄则是村民生活居住的集中场所,主要是住宅建筑,其他建筑很少。建国后,随着乡村经济及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村镇建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节 集镇建设
    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编写的《新编绥德州乡土志》记载,其时绥德州设集日的镇有4大镇8小镇,4大镇即义合、周家崄、吉徵奠(今吉镇)和枣林坪;8小镇即双湖峪、三皇峁、薛家峁、四十里铺、田庄、刘郭二川,定仙墕和新店(今辛店)。1926年增设薛家河集镇,1937年又增设崔家湾集镇,再加上设集日的县城,共计15个集镇。集镇的建筑情况,基本为一字形街道,街道都较窄小,大部分为土路面,少数为石路面。街道两侧的建筑主要是石窑洞,也有少数砖窑洞,房屋很少。居民住宅基本是石窑洞和土窑洞。公共建筑主要有寺庙、坊表、义仓、桥梁、初等小学。每逢集日,附近二三十里的老百姓前来赶集,交易的主要有粮食、畜禽、农副产品、日用杂货等。其中有的集镇地处交通要道,商店、旅店、饭馆也多,贸易比较兴盛,如义合、周家崄、吉徵奠、双湖峪、四十里铺。有的则以土特产交易而繁华,如枣林坪的红枣交易。不久,因兵燹等原因,田庄集日曾一度暂停,新店和刘郭二川则停集。
    1940年2月29日绥德解放,1942年改联保行政制为区乡行政制,这些集镇设区或乡政府。1944年子洲县成立,周家崄、三皇峁、双湖峪划归子洲县,绥德县尚余10个设集日之区乡。1958年行政机构由区乡改为人民公社。1983年增设马家川公社集日,1984年又增设土地岔、河底两公社集日。1984年7月行政机构改革,将公社改为乡、镇,义合、吉镇、四十里铺、崔家湾设为镇,城关镇更名为名州镇,其余皆设为乡。1986年增设中角乡刘家川集日,至此全县共计14个设集日之乡镇,平均132平方公里设1个。
    建国后,集镇建设发展很快。1958年开始办社队企业(1984年改称乡镇企业),七十年代先后修通了各集镇通往县城的公路,工、商、文教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房屋建设不仅新建了较多的砖、石窑洞,而且从八十年代开始,砖混结构的平房和砖薄壳逐渐增多,有的集镇还建起了楼房。街道普遍伸长拓宽,有的集镇还修了新街,多为石街面,也有沥青路面。目前,各集镇除设有镇或乡政府外,还设有工、商、饮食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政法、财税、金融等事企业单位。
    较大的集镇有义合、吉镇、四十里铺、崔家湾。
    一 义合镇
    位于县城东24.8公里,周围群山环抱,义合河和义马河在镇内交汇,自然环境优美。义合镇在古代即为北塞秦、晋干道之要地,现在是307国道上重镇。北宋时义合设寨,金大正三年(1226)设县,元、明改设镇,清为驿,民国时期设区、联保,1942年后,先后为区、乡、人民公社、镇政府所在地。1989年,义合镇的面积为1.2平方公里,辖1个居民委员会和5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2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2人。房屋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
    义合镇今尚留古城残迹。城墙为土石结构,4座城门中东、西城门尚存,城门上建有门楼,东门刻“雕阴首镇”,西门外刻“西映长庚”、内刻“紫气东来”。城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一字街道,石街面,两侧店铺多为砖(石)瓦房,住宅为砖(石)窑洞和土窑洞。寺庙有金明昌五年(1194)修建的紫台山娘娘庙,其建筑、雕塑、绘画都比较精湛,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十年代,开始修建砖薄壳和下窑上薄壳的新建筑,1987年供销社建起了2层砖混框架结构的商业楼。1989年底有主要街道5条。
    义合镇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体,但其交通便利,商业也很发达,工业在建国后才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如榨油、粉条等食品加工业,1988年工业总产值已达350万元。农历每月逢四逢九为传统集日,三月十八是紫台山娘娘庙会的日子,赶集赴会人数达2万余人,商品交易十分兴盛。1989年,义合镇设置的行政事企业单位有镇政府、供销社、工商所、税务所、公安派出所、农行营业所、邮电所、变电所、信用社、粮站、食品站、放映站、放大站、兽医站、地段医院、法庭、公路道班、油脂厂、粉条厂、县办和镇办中学及镇办小学等。
    二 吉镇
    位于县境东北隅,距县城60公里,原名吉徵奠,俗称圪针店。建于明万历年间( 1573~1619),至清一直设镇,民国时期改设区、联保,1942年后,先后为区、乡、人民公社、镇政府所在地。
    吉镇自古以来就以商贸闻名。其东、北与吴堡县、佳县、米脂县为邻,隔黄河即是山西省的临县、离石县。明、清和民国时期,陕西、山西商贾多来此经商,俗语云:“一天走了两省(陕西、山西)六州县(佳州、银州、绥德州、吴堡县、临县、离石县),跟黑歇了圪针店。”
    吉镇沿吉镇河的北岸建有一字街道,街道两侧建筑多为砖(石)窑洞,也有少数砖(石)瓦房,住宅基本为砖(石)窑洞和土窑洞。公共建筑有寺庙、桥梁、学校等。街道上有众多的商号、旅店、饭馆。清光绪年间(1875~1908),吉镇开办的较大商号有长盛久、兴盛张、元兴公等,旅店有长盛久等,钱局有锦太兴。民国时期,商号、旅店、钱局都有所增加,饭馆则有德盛馆、长盛馆等。
    建国后,吉镇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先后修通了四(十里铺)~吉(镇)公路和义(合)~吉(镇)公路,使商贸更加繁荣,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也得到较大发展,并新办了农具修配等工业企业。对旧街道进行了补修扩建,在旧街北端又修了新街。同时还新建了供销社、县办中学、地段医院、农具修配厂、镇政府等行政事企业单位。居民住宅也不断增多,建筑样式既有窑洞,也有砖薄壳和平房。农历每月逢二逢七为传统集日,集日人数近3万人,因有米脂县、佳县、吴堡县临近的商人村民参加交易,商品种类众多,买卖兴盛。
    三 四十里铺镇
    位于县城北20公里。建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次年赐名为开光堡,元、明时改为铺,并更名四十里铺,清代设镇,民国时期设区、联保,1942年后,先后为区、乡、人民公社、镇政府所在地。
    四十里铺原有的一字街道在无定河畔,街道两侧的建筑多为前房后窑,房做铺面,窑做库房并居住。由于多年来河水的冲蚀,旧街已不能使用。建国后,在绥(德)~榆(林)公路(今为210国道)上新开街道,并分为前后街。街道两侧新建了石窑洞和砖薄壳,以及下窑上薄壳的两层建筑。
    四十里铺地处县城以北交通要道,自古为绥德、米脂、榆林商旅往来必经之地,商业和饮食服务业比较发达。建国后,不仅210国道穿镇而过,还修建了通往吉镇的公路,并在无定河上建起了一座9孔石拱大桥,使两岸人民的交往更加便利。镇上还开办了铸锅厂,设立了地段医院、县办中学以及工商、税务、政法等事企业单位。农历每月逢一逢六为传统集日,赶集人数万余人,商品交易较为兴盛。
    四 崔家湾镇
    位于县城南30公里,是四十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南重镇。
    民国初年,崔家湾还是一个小村庄,住宅基本是土窑洞和接石口土窑。1935年秋,崔家湾始设联保,1937年开始设集日(农历每月的逢一逢六)。1942年后,先后为区、人民公社、镇政府所在地。
    崔家湾集市起初设在村前井子滩,建国后,五十年代建成一字街道,并在街道两侧建起了供销社、邮电所、税务所、医院、兽医站、学校等事企业单位,以及集体办的商店、食堂、粉坊、染坊等。这些建筑主要是石窑洞,房屋很少。1958年县办中学建成,将崔家湾和北面的朱家寨连在一起。1973年,公社办公住址在朱家寨建成,此后街道逐渐延伸至朱家寨。1979年,供销社建成了砖混结构的3层营业楼,为全县集镇中第一幢楼房。从七十年代以来,新建筑以石窑洞和砖薄壳为盅,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砖混结构的平房和2层、3层楼房。
    1958年,县城通往崔家湾的公路建成,后逐渐延伸至定仙墕、河底。1980年,在无定河上修起了过水石拱大桥,便利了两岸人民的交往。不久,由县城经崔家湾到清涧县河口的公路通车。公路建设促进了崔家湾镇商贸的发展,每逢集日,人数达万余人,近邻清涧县的不少商人村民也来赶集,集市交易较为兴盛。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