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军事地位
本县地处三秦西陲,陕甘两省交界的结合部,关山南北横贯,陇关道直通甘、宁、青等省(自治区),历代兵家在此设防,为军事攻防的战略要地。周代,秦的祖先在西戎,保西陲,开辟陇关道。汉防羌人,唐防吐蕃,宋防西夏,皆以此为门户,屯兵设防,修筑关隘。明末李自成农民军与明军交战陇州;清代同治三至十年(1864~1871),陕甘回民义军与清军在此转战;民国军阀混战期间,本县成为军阀侵占陕西、控制甘肃的争夺目标。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为反共“戡乱”,在本县设守备指挥部,搜集情报,严密监视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白色恐怖遍及城乡。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固关乡西的关山沟一举歼灭了顽抗的国民党军马继援骑兵14旅,解放了全县。建国后,随着经济事业的迅速发展,宝平(凉)、宝天(水)两条干线公路在此交汇,在军事上仍处于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
第二节 关隘要塞
大震关 位于县西50公里的固关乡关山顶东坡洪家滩。汉初设关,因处陇山,故名陇关(或陇山关)。汉太始二年(前95)正月,汉武帝刘彻巡行回中,经陇关遇雷震,改陇关为大震关。北周天和元年(566)改名大宁关,隋代复名大震关。西汉末年,王莽置四关(东函谷关、西陇关、南武关、北萧关)将军,遣右关将王福守此关。东汉建武二年(26),大司徒邓禹战赤眉义军于陇山。唐武德五年(622),突厥入侵原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攻陷大震关。天宝十五年(756),大震关使郭英义在此斩安禄山使高嵩。广德元年(763),吐蕃入大震关,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大历三年(768),凤翔节度使李抱真部将李晟率兵五千,出大震关,破吐蕃于临洮。
安戎关 在县西40公里的固关乡关山沟二桥。唐大中六年(852),陇州防御使薛逵奏,“……伏以汧源县西境切在故关,昔有堤防,殊无制置,僻在重岗之上,苟务高深。今移要会之中,实堪控扼。旧绝井泉,远汲河流;今则临水挟山,当川限谷,危墙深堑,克扬营垒之势,伏乞改为安戎关……”。
自薛逵徙筑安戎关于陇山下后,大震关称故关,安戎关称新关。大震关与安戎关相距10余公里,同为关防戌守处。此地两山对峙,当川限谷,形势险要,为逾越陇山西行的要道。后唐高祖乾
元年(948),上景崇叛,以凤翔附蜀。蜀将韩保贞赴援,出新关,屯军陇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兵逾陇关,攻取秦、巩诸州。明初徐达克陇州,逾陇关。1949年7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此关歼灭马继援骑兵第14旅,打开西进大门,挺进兰州。
咸宜关 在县西20多公里的曹家湾乡西南,是唐代以后的军事要塞。五代梁末帝贞明六年(920),蜀使王宗俦将兵伐岐,出故关,壁于咸宜。绍兴四年(1134),宋金战争中,宋将吴玠、吴璘收复秦(今甘肃省天水市)、陇(今陇县)、凤(今凤县)三州时,以咸宜关为屯兵之地。明英宗正统年问(1436~1449),因关山路阻,改建咸宜关,径通秦(天水市)、凤(凤翔),并设巡检司驻守,增置驿站,安戎关遂废为镇。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陇州至清水,设铺司9处,咸宜关为咸宜铺。乾隆初,设咸宜关游击营,三十一年(1766)改设都司防守。同治二年(1863),咸宜关改为腰站,设驿丞承担政务、邮递以及人役转解、迎送官员等事,为州西重镇。
白崖关 在县西北16公里的火烧寨乡上川白崖堡村。晋时赫连勃勃进攻陇右,由白崖堡经回中道转入陇关道,趋清水,就在此关。
番须口 在县西北。据清代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载,旧为陇山之口。东汉初,赤眉上陇,为隗嚣所败,至阳城(今甘肃省华亭县境)入番须中,逢大雪,兵多冻死。建武八年(32)春,汉将来歙伐隗嚣,从番须径袭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
石咀关 在县西40公里处,为逾越陇山西行要道,又西20公里为甘肃省清水县盘龙铺。
青崖关 在县西北20公里的峡口村西,清凉山下,路通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今废。
固关镇 在县西30公里处,古名新关镇。道通临(今甘肃省临洮县)、巩(今甘肃省陇西县),为秦(今天水)、凤(凤翔)要道。镇西陇山,汉、唐时期置有关隘,驻兵把守。后在该镇置固关大寨巡检司、关山营,设游击都司、把总驻守。
火烧寨 在县西北25公里处,位于古回中道上。古名赤延镇,为径通固原、银川要道。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将杨政焚破金兵棚寨于此,后置寨(火烧寨)防守。清同治十年(1871),陇州巡防营派左哨第六棚兵驻守。
第三节 堡寨与碉堡
古代筑烽火台以传递军情,筑堡寨以防匪御寇,均为地方武装防御工程。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白莲教义军进入陇州,州署督令乡民修筑土堡防御。同治元年(1862),回民义军复起,州署又令畚地乡民大修堡寨,上筑雉碟堡楼,守望台,中储火炮、刀、矛、弓箭等武器,闻警齐集堡寨守卫。清末陇州有堡寨200余处。在今政区内有朱柿堡、营沟堡、高寺庵堡、小沟堡、白牛堡、梁家村堡、河沟堡、封家堡、菜园堡、高庙堡、杜阳堡、青戚堡、蝉光堡、温家堡、戚家堡、郭家堡、预村堡、白草堡、东凉堡、蛟龙堡、八渡堡、苇园堡、貒沟寨、马家河堡、凉甫堡、峪头堡、申家咀堡、大底村堡、南村堡、枣林寨、神泉堡、固关堡、万安堡、杜李堡、文纳堡、梅军堡、蒲沙堡、韩家堡、曹家湾堡、流渠堡、咸宜堡、天成堡、西营寨、麦枣堡、绥义堡、王安堡、火烧寨、兰家堡、韦家堡、赵家堡、白崖堡、坪头原堡、温水堡等50多处。
民国24年(1935)8月,红军徐海东部北上入商洛,国民党第25绥靖司令唐嗣桐堵截,被击毙,全省震动。国民党西北“剿匪”司令部派113师师长李振庚部驻扎本县,督令乡民在县城附近地区及交通要道修筑碉堡,在县城墙4角上修筑碉楼4个,在西关两侧、城北赵家坡、桑家坡山头、东观川二郎山顶、县城东西公路两侧修筑方形碉堡,用战壕连接成网,名日“城防工事”。
35年(1946),蒋介石公开发动内战,县奉令在各乡镇公所、交通要道、险要之地修筑所谓“防共”碉堡。
38年(1949),县守备指挥部又督令县政府在县城街道巷口修筑地堡,西门口街道挖成堑壕,设置吊桥。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