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法接生
旧时,本县偏僻闭塞、缺医少药,当地妇女分娩是民间接生婆土法接生,产妇、婴儿生命均无保障。1946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卫生署派出医疗队来延川县永平区举办新法接生训练班,开始推行新法接生,但人们的守旧观念尚未破除,新法接生未能普遍推行。
1952年,大力宣传提倡新法接生及产前检查,成立7个区接生站,30个乡接生组,人数90名。是年分3次培训接生员47名,其中旧接生婆15名。主要在各区公所附近选择培训对象,分县城集中训练和以区为单位训练两种方式培训。接生员每人配备有接生包。
据统计,1962年,县医院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2270人次,新法接生1650人。难产、新生儿破伤风、产褥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
1975年,南河公社为全县妇幼卫生工作的试点,每个生产队都有接生员,并配备了接生包。新法接生由上一年的69%提高到76%。在南河经验的推动下,全县配产包327套,培训接生员445名,每个大队达到1名。全县新法接生率达76%。
1982年,全县共出生2115人,新法接生1728人,接生率达81.7%。产妇死亡3人,新生儿死亡34人。为了婴儿健康,县妇幼保健站做了大量的住院分娩宣传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产后访视及健康检查,访视率达96%以上。
1986年,全县345个行政村有接生员324人,其中男220人,女104人(其余21个行政村大部分由乡、镇卫生院兼管),会接生的乡村医生男218人,女64人。本年度全县共出生1304人,新法接生1240人,新法接生率为95%,孕产妇死亡1人,死亡率为7.6/10000。同时,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选定4个乡镇、80个行政村为试点。上述试点共有孕妇642人,对其中的580名孕妇建立围产期保健卡,建卡率为90.3%。3个月孕期的初检率达66.7%,产前检查率96%,产后访视率98.5%。实行围产期保健,纠正异常胎位52例,3名危急孕妇转危为安。
二、妇女保健
50年代,妇女保健工作先后由县医院的防疫股和防保股主管。
1961年,妇幼卫生工作者深入农村,进行摸底和防治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发现子宫脱垂505名。一般发病时间均有3年之久,甚至有长达30年者。经药物、针灸治疗,好转151名,未愈341名。县文教卫生科、文化馆、广播站等有关部门,利用广播、漫画、标语等宣传方式,开展妇幼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全县普遍实行妇女劳动保护制,推行“三调三不调”,即月经期调干不调湿、怀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随着妇女劳动保护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建立,妇女病的发病率随之下降。
1979年,县妇幼卫生保健站成立,各公社都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妇幼专干。是年,县妇幼保健站对60岁以下的5412名已婚妇女进行妇女病检查,查出各种妇女病患者2547人,占检查人数47%,其中子宫脱垂者465人,对36名患者施行了手术,尿瘘患者6人,进行手术的2人。对轻度子宫脱垂及其它各种妇女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共治疗558人,治愈147人,好转232人,治愈好转率67.9%。
1980年4月1日至5月10日,抽调22名专业人员,采取分散集中、划片包干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妇女“两病”(子宫脱垂、尿瘘)为中心的妇女病查治。对465名子宫脱垂可疑病人进行普查普治,共查出各种子宫脱垂337人,其中前后壁膨出109人,子宫脱垂170人,低位子宫46人。对所查出的子宫脱垂病人进行治疗,其中上托134人,手术治疗10人,坚持药物治疗15人,治疗率达93.5%。为了观察、巩固和提高疗效,由5名专业人员组成2个访视小组,从6月2~23日,对15个公社105个生产队133名上托病人和历年来的46名手术病人进行了访视。113名上托病人中有效91人,有效率达80.5%;46名手术病人中痊愈44人,好转2人,治愈好转率达100%。上托病人有90%的达到了“三会”(会上、会取、会消毒)。为了使上托病人长期有人管理,不断巩固提高疗效,除把任务落实给本队女赤脚医生外,公社妇幼专干每月到病人家中访视一次。
1984年,妇女病查治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从7月20日至8月30日集中力量在基层乡(镇)开展查治,共查27个村。这些行政村60岁以下已婚妇女共有2062人,实查1882人,普查率91.2%。由于条件和技术力量有限,只作了一般性的妇科检查。从9月20日至10月30日,在县城进行了以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为主要内容的妇女防癌普查,应查334人,实查286人,普查率85.6%。全县共查出各种妇女病患者753人,其中子宫肌瘤4人,宫颈炎6人,阴道炎159人,附件炎40人,子宫脱垂21人,其它各种妇女病患者523人,发病率为34.73%。对上述检查出的各种妇女病都进行了治疗,治疗率达85%。县妇幼保健站还进行了百例“两炎”病的观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