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民间新风
2012-1-30 12:00:49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首先是妇女从政治上翻身,束缚妇女的一切陈规陋习受到了冲击。妇女走向社会,破除迷信,相信科学蔚然成风。与此同时,人民大众特有的爽直淳厚、敢于碰硬的性格得到了扶正,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诬为“好斗”、“健讼”、“刁蒲城”的论调也得到平反。50年代人民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传统。1963年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一个时期,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好风尚。十年“文革”后,社会风气日渐颓废,遗弃父母,累见不鲜;斗殴伤命,时有所闻;撬门扭锁,绺窃成风;奸宄流氓,到处横行。为了改变社会恶习,恢复优良传统,1978年县委决定:开展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的活动。年终评出了尊婆爱媳、婚事新办、计划生育、好媳妇等先进人物若干,其中有四名典型人物,巡回各个公社进行报告,受教育者达15万人(次)。
1986年9月30日,省委、省政府发出“敬老活动周”的通知,定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敬老节”,蒲城也成立了老龄委员会,开展了第一个敬老活动周。对全县127名好媳妇作了表彰,慰问了27800多名老人,举办了老年人文体竞赛和书画展览。从此,农历九月初九为敬老节成为定例。
1987年在第二个敬老活动周中,给70岁以上的10位老红军、离休老干部、老教师以及有威望的老农民代表颁发了“寿星”证章。1988年开展了第三个敬老活动月,开展了“老有所为精英奖”和“敬老好儿女金榜奖”活动,全县评出了“老有所为精英奖”36名,敬老好儿女金榜奖”64名。在1989年敬老节活动中,为全县95岁以上的10名老人每月发保健费10元,为百名70岁以上的老人佩戴了“寿星”证章。
八四八○七部队自1970年进驻蒲城县城关、三合、贾曲、苏坊等地以来,发扬解放军的优良传统,针对驻地农村旱情严重的情况,主动派出小分队为群众找水打井,派汽车拉水,修渠,参加大小型水利建设。十多年来,协助地方打井32眼,修水塔、水池7个,并赠送水泵10余台,为11个村庄安装了自来水管,参加驻地抢险救灾540多次,使840多人脱险。同时和地方积极配合,开展了100多个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点,其中32个分别被军区、军和省评为先进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上,部队的罗盛教纪念馆为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先后参观者达10多万人次。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也关心子弟兵,积极为部队调运大米,并派老师及专业人员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1985年部队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地方为参战官兵家属解决就业、住房、生活及子女上学等困难。由于军政、军民互相帮助,团结共处,成效显著,1981年总政治部分别授予八四八○七部队和蒲城县“军政军民大团结,齐心协力建四化”的锦旗。1984年8月双方又荣获国家民政部授于的“建设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的奖状。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