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亦称“回教”或“清真教”。唐安史之乱期间,唐帝曾借回纥兵马帮助平乱,平乱结束后,允许不愿返回的回纥兵留居长安。当时条件优越的泾渭河沿岸落居着不少回纥兵家属。据史料记载,明时县境内的来家集(今耿镇附近)、梁村、米家崖、韩村、太华村(今团庄村)、关马寺等村集中居住着大量回民,以后又延及县城经商。清代县内有回民户“五百有奇”。由于众多的回民长期定居高陵繁衍生息,使伊斯兰教得以传播。 历史上,县内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有: 高陵渭河南清真寺位于高陵通西安渭河南大路旁。元顺帝至正(1341~1370)年间修建,附近穆斯林在此举行宗教活动。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起义,这里是战略要地。次年,起义失败,寺被毁。 洪教院 在县西南七留村(今西刘村),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修。 礼拜寺 在县城南太华村(今团庄村),建筑年代无考。建国后,当地村民在村南遗址取土时,曾发现许多青砖、瓦当和柱顶石等遗物。 关马寺 在县城东南关马寺村,相传该村曾是官家牧马之地,故清光绪《高陵县续志》记作官马村。后因姓关、马的回民在村旁建伊斯兰教寺院一座,进行宗教活动颇有影响,而改村名为关马寺,该寺建毁年代无考。建国后70年代,曾在该村附近发现刻有回、汉文字的《法规常昭》碑一通。 高陵上下拜家清真寺 位于高陵县渭河边滩,辖上下拜家十三村二百多户回民。同治元年(1862),皱阿訇主持教务。东府回民起义后,汉族团练放火烧了上下拜家清真寺,皱阿訇召集各村回民起义。次年失败,西迁至陇东董志原十社镇,寺遂毁。 高陵韩村清真寺 位于高陵县西南韩村。清咸丰年间长安米中一阿訇在此任教。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失败后毁。 伊斯兰教由阿訇主持教仪,讲授经典。每年有两次较大活动,即尔德节(开斋节)和古尔帮节(牺牲节)。过节时,要举行隆重的沐浴礼拜仪式,回民聚寺院听演讲,各家互送鲜美食物祝贺。清同治元年(1862),关中爆发回民起义。清派兵镇压,迫使全部回民离家西迁,伊斯兰教在高陵消亡。 建国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回民49人,除1户农民外,其余均为城镇户口。县人民政府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少数民族还享有国家的特殊照顾。在日常生活中,回民仍恪守自己的民族生活习惯和教规。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