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主张清静无为,求长生不老之术。明时,县职官中设道会司1人,管理道教工作。 历史上,县内道教活动场所有: 又玄观 在县城城隍庙巷中南面,明正统元年(1436),由道士锤子鸣所建。 道院 在县城东门外六、七十步后土宫东道院(今教师村附近),由道人张道隆掌管香火。 紫清宫 在县城南门外偏东,由南街社人所建,修建年代不详。 昭慧宫 原址在西街兴国寺之左,称二郎庙。明万历九年(1581)改建于东察院左前边,称二圣宫。 正道院 在县城北十三里,建筑年代无考。 三官庙 在县西门外,建筑年代不详。据清雍正《高陵县志》载,清时住道人杨碧天,泾阳县人。杨少时云游四方,经名道点,学得医术后寓居三官庙。凡学士大夫有病求医者,以调摄之法治疗,无不痊愈。亦能炼制药丹,耄耋之年,童颜鹤发,八十余岁卒。 清真观 在县城东南二十余里吴村(今张卜乡吴村杨村)塬上,修建年代无考。明弘治十六年(1503),因清真观久圮,吴村社人具状县衙称:清真古观,西魏文帝曾入观游览,观有一围方不及二寻的石槽,水常盈。随驾马千余匹饮用而不减升斗。文帝感到奇怪,问之,主持道士回答说:臣有饮马珠,故水不涸,并献珠给文帝看。文帝敕建此观,给地若干,以赡养观内道士。久荒颓,仅殿基、田地、槽井尚存。县遣又玄观道士二三人住持此观。渐次修复。后又遣道士张道隆住居。张身率其徒化缘。集资二十余年,始成规模。 清末民初,县道教活动日渐衰落。活动场所大多无迹可寻,据民国十七年(1928)资料统计,县仅有道士5人,道姑7人,多四处云游无定居。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