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渠道 民国十七年至十九年(1928~1930),陕西关中连续三年大旱,全省受灾范围达80余县,群众因灾死亡和外逃者以数百万计。民国十九年(1930),杨虎城将军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当时关中哀鸿遍野,嗷嗷待哺,恢复生产,刻不容缓,兴修水利,当务之急,遂任用李仪祉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总工程师,设计规划,兴修泾惠渠。是年冬季开工,二十一年(1932)第一期工程竣工放水,至二十三年(1934)底,历时4年,在连年饥饿灾荒之后大功告成。所需工程经费由陕西省政府拨款,北京、上海华洋义赈会、檀香山华侨及华北慈联会委员长朱子桥捐助,采取以工代赈办法修建,县境内桥涵跌水全部利用破庙旧砖石。渠首枢纽工程,包括拦河大坝、进水闸、引水洞、引水石渠、泄水闸、节制闸及排洪桥等建筑物绵延两公里。枢纽工程至社树村北两仪分水闸为总干渠。两仪闸下分南、北两条干渠,以下为支渠。并在闸上游总干渠南岸另开第八支渠,灌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5县田69万亩。高陵自南干渠受水,有7条干支渠流经县境,灌田21万亩。渠系分布为: 泾惠南干渠 流经县西南部。自康桥马家入境,大体循唐隅南渠故道东南流,经湾雷、小村任之间东折,至八斗赵再偏南,至彭李闸入七支渠下泄。流程5.1公里,有斗渠31条。
四支渠 流经县境西北部。自泾惠渠南干渠磨子桥闸分水,基本沿唐中白渠故道东北流,经北程、大夫雷、西韩村、袁家、杨家、何村、马家寨入三原境。流程10.3公里,有斗渠5条。 五支渠 流经县北境。自四支渠西薛村闸分水东流,沿唐中南渠故道,经湾子村、北孙、苍刘村、水布王村、毛家、萧家、大柳村、北屯、药惠村、常家堡入临潼。流程19.1公里,有斗渠43条。 六支渠 流经县境中部。自南干渠彭李闸分水北流,部分沿唐高望渠故道,由田家东折,经大晏村、皂角刘北村、督府王、阿石桥、杏王村、西张村、张桥、陈斌庄入临潼。流程14.5公里,有斗渠18条。 七支渠 流经县境西南部。自南干渠彭李闸分水东南流,经临潼庄、七里刘、邹家庄、钓鱼寨、至上马渡东入渭。流程6.5公里。有斗渠23条。 八支渠 流经县境西南角。自泾惠渠总干渠分水,沿古南白渠故道东南流,于泾阳境入泾河。二十四年(1935)作为八支渠第八段修入县境,经西城坊、院张村,至构杞赵村。三十五年(1946)再次续修,经聂家、吕家,至下徐吴村入泾河。境内流程7.5公里,有斗渠10条。 新五支渠 自五支渠药惠分水闸分水,东南流经杜家、白家村入临潼境。县内流程1.6公里。三十四年(1945)修建。 后由于连年战争,官不谋政,管理混乱,权势专水,上游堵截,冬日常流,夏日常枯。民间歌谣称:“人看水,水长流,土地干旱日夜愁。浇了官,不浇民,浇了富家不浇贫。五黄六月不见水,十冬腊月水长流。旱地纳的水地征,有渠无水好名声”。八支渠由于沿途拦截,下游经常无水,群众对此十分不满。二十六年(1937)激起了水老和全段斗夫上文辞职一场风波。至1949年解放前,本县实灌面积仅12.8万亩。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