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惠渠 即明代改修之御史新渠。御史新渠建成至明初,渠口渐高,山势渐狭,水流愈激,水利日微。明成化元年(1465),巡抚陕西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项忠,奉旨于御史新渠之上,穿山为腹,凿石渠一里三分,合0.8公里,引泾入注。上收众泉,下通故道。渠未通,却急功之于石,名其广惠渠。成化十二年(1476),巡抚陕西的右都御史余子俊,及成化十七年(1481),副都御史阮勤又先后继续兴工修建。成化十八年(1482)渠成。灌泾阳、礼泉、三原、高陵、临潼五县田8000余顷。由于石渠窄狭,泾水汹涌,沙石滚滚,渠口塞而不能入。既入渠,流程不远,水势较缓,沙石并沉,渠身亦中满难通。加之管理不善,灌溉面积日渐减少,变化很大。嘉靖年间(1522~1566),县仅有西吴(今湾子乡一带)、庆丰(今姬家乡一带)二里,可间或用水。县令王珪引昌连渠水在通远门下入城中,竟被颂为盛事。万历二十八年(1600),泾水寻低,渠高不能引,暴雨冲崩堤岸,泉水不能疏通,受水者仅泾阳、礼泉、三原、高陵四县。后虽岁时修筑,而屡修屡塞。史载天启四年(1624),四县共受水地755顷50亩,其中本县灌田40顷50亩。明代后期,有渠无水,县之水利仅存虚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