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的一般特征 本县历年平均气温13.5℃,最热月是7月,气温为26.9℃,最冷月是1月,气温为—0.9℃;年较差气温27.8℃,年平均最高气温19.4℃,年平均最低气温8.5℃,年平均日气温较差10.9℃;月平均日气温,6月份最高,为13.7℃,12月份最低,为9.6℃;年极端最高日气温是1966年6月21日的41.9℃,年极端最低日气温是1969年2月5日的—17.0℃ 。 四季和年的冷暖划分 本县春季,自4月1日至6月1日,共62天;夏季自6月2日至8月31日,共91天;秋季自9月1日至10月29日,共59天;冬季自10月30日至3月31日,共153天。习惯上,人们把3~5月称为春季;6~8月称为夏季:9~11月称为秋季:12月~2月称为冬季。 霜期 本县平均初霜期是10月31日,最早是10月14日,最晚是11月19日,平均终霜期是3月27日,最早是3月6日,最晚是4月18日,全年平均无霜期是219天,最少无霜期是1962至1963年的192天,最多无霜期是1972至1973年的256天。年平均有霜期是146天。 各界限温度的特点 各临界温度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不同的意义,0℃为农作物越冬终止生长的指标,10℃是喜温作物的初始生长期,20℃是玉米灌浆适宜的温度界限。 本县春季温度从0℃升到20℃,一般需要108天,平均5.4天升高1℃。其中,温度由0℃升高到10℃,需要26天,平均5.0天升高1℃;温度由15℃升高到20℃,需要28天,平均5.6天升高1℃。本县秋季降温较快,平均气温由20℃降至0℃,需96天,平均4.8天降低1℃。其中,温度由15℃降至5℃,需45天,平均4.5天降低1℃;温度由5℃降至0℃,需26天,平均5.2天降低1℃。这种气温逐渐变化的条件,有利于冬小麦的抗寒锻炼。本县冬小麦一般于9月26日至10月5日播种,翌年6月5日左右收获,期间温度大于0℃以上的生长期191天,全年若按温度大于0℃的初终间日数309天计算尚余118天,除去农耗7~10天以外,还剩110天,这对中熟夏玉米是 可以满足的,但如果种晚熟玉米,则不能满足对积温的要求,这时,采用麦垄点种方法则有利于解决两料作物(即把小麦收后又种玉米)争时的矛盾。 温度的空间分布 本县热量分布,北高南低,年平均最高温度地区在渭河南的何寨乡和县气象站一带,是13.5℃,最低温度地区在仁宗庙一带,是10.1℃,两地较差3.4℃,东西温度相差不足1℃。 本县各季平均温度:春季是4.3℃~10.5℃;夏季是21.5℃~26.1℃;秋季是9.9℃~13.3 ℃:冬季是0.1℃~1.6℃,差值均在1.3℃~4.6℃之间。各地气温,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1981年至1983年的平均气温比1959年至1980年这22年来偏少0.2℃,≥0℃、≥5℃、≥10℃的活动积温属于下降趋势,具体表现是:春季回升快,夏季不热,秋季降温快,冬季不冷;最低平均值上升,最高平均值不稳。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