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3 0:55:50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汉唐时长安就盛行蹴鞠、马球、投掷、射击等体育活动。武则天置武举后,长安武术活动盛行。
民国时期,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垒球、器械体操等体育活动在学校和驻军中开展。民国26年(1937年),县立第一民教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主办第一期长安县农民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体育事业日兴。1956年成立长安县体育运动委员会。1949~1959年,全县举办大型运动会6次,单项竞赛百余次。60年代,体育走向低谷,1961~1969年未办一次大型运动会。70年代,职工体育发展迅速,早操、工间操等业余体育活动普遍开展。1978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职工总数的75%,至1989年,出现群众投资办体育现象,5人投资兴办滑冰场、游泳池、武术学校、标准台球厅。县上举办大型运动会2次。
1949~1989年,运动队和个人参加省、市比赛获奖牌238块,向省、市输送优秀运动员25名。
第一节 田径、武术
田径 从西安半坡博物馆一幅狩猎示意图可见,半坡先民在狩猎时,就已把两个石球或陶球系于一绳两端,抛击猎物。现今的链球就与之相像。据《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令鼎》记载,周朝时有一个叫令的人,善于长跑。在周王巡察回宫的路上,一直跑在王的马车前面,得到王的赏赐,铸鼎以作纪念。
近代田径运动项目跳高、跳远、竞走、跨栏、投掷等,清末始陆续传入长安,民国时,学校普遍开展。
1946年,在陕西省一次田径运动会上,长安郑承励(兴国中学学生)获得跳高第三名。
解放后,长安县召开10次以田径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全民运动会,每年都要召开田径单项运动会,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原长安一中教师李胜渊获得陕西省第一届全运会铅球第三名、标枪第五名。1956年,黄良中学学生张振华参加青岛“全国第一届少年体育运动会”,获跳远第一名。70年代后,长安县郑秉君(长安一中学生)、靳贺喜(五星中学学生)、姜武现(五星中学学生)、倪小牛(鸣犊中学学生)等在西安市运动会上多次获得第一名,代表西安市参加陕西省运动会也取得较好成绩,靳贺喜、姜武现被选入省体工队。1978年,在西安市第七届运动会上,长安运动员获得撑竿跳高、100米、110米栏、400米栏、1500米、3000米及4×100米接力等7个单项第一名、5个单项第二名和两项第三名,获少年甲组团体总分第五名和乙组团体总分第四名。1981年,在西安市田径运动会上,长安儿童组运动员何永利、陈秀强分别以49.90米和48.82米的成绩,打破西安市儿童手榴弹记录。长安一中、王曲中学等曾多次参加西安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基层组比赛,王曲中学曾获1978年男子甲组第四名和1979年少年男子甲组第三名,长安一中曾获1982年初中女子组总分第三名和1984年市属中学组总分第一名。
武术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长安盛行角抵、手搏、以后发展为拳术。《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置武举,从长垛、马射、步射、手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等方面挑选武举,使武艺进一步普及提高,向健身、娱乐的“武术运动”衍进。
中华民国时期,长安民间武术盛行。鸣犊、马兴、大兆、杜曲、子午、黄良、灵沼、斗门、马王等地,有许多老拳师收弟子传授武艺。30年代初,陕西省成立国术馆。据《解放时报》1936年12月22日报道,长安两任县长翁柽、韩卓儒都兼任过国术馆副馆长。1936年,长安第一民教馆从西安书院门迁至韦曲,馆内开办工学团、“好汉堂”,开设练功习武项目。
解放后,武术运动是长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运动会都将武术列为比赛或表演项目。民间的习武活动也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老拳师阮宏勋(鸣犊人)、曹应武(大兆人)、李崇耀(黄良人)、王正奎(灵沼人)等训练武术爱好者数百名。老拳师阮宏勋创办“鸣犊武馆”,培养学员达150余人,鸣犊中学1980年训练武术学员50人。县体委从1982年起在业余体校设武术班,为全县训练了大批武术人才。1984~1986年,在西安市武术比赛中,长安县曾获得团体总分第四名、第六名,李静获得个人单项自选剑第一名。1989年,县业余体校武术运动员增加到20名。
长安民间流行的拳种多为少林武功中的大红拳、小红拳、翻子拳、通背拳、醉拳、猴拳、八卦掌、六合拳、四门捶、四八捶、炮捶、六趟花拳、六花燕子拳、陈式太极拳及推手等。器械有四门刀、短刀、单刀、关圣大刀、春秋大刀、赵匡胤盘龙棍、敬德双鞭、八仙醉棍、流星锤、杨家小神枪、六合枪、七星剑、拐、连架、双钩等。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