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社火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欢迎。每逢元宵节闹社火时,当地群众就自动出来组织地社火,并与“狮子”、“彩莲船”、“高台芯子”等组成综合性民间舞队,游乡串户,挨门拜年表演。特别是正月初五清晨进行的“扫五穷”活动,更显示了地社火与古老的驱傩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五凌晨,社火头便组织七、八个演员扮作门神、土地、张天师、灵官、财神以及福、禄、寿等神,然后敲锣打鼓挨门入室清扫,舞者手拿扫帚、鸡毛掸子,不停地在床上、桌下、门后,墙角清扫,示意将晦气和穷气扫掉,主家非常高兴,有的送钱,有的送物,表示酬谢,实则是为元宵节组织地社火进行集资筹款活动。 一队地社火约三十多人,其中除了打击乐队外,包括灯头(即社火头);拨戏人(又称社火母子、即总导演);拦门人(即前台监督);马牌(即打前站的报子,联络人)两人。其他二十多人,分别扮演所演剧目的各种角色。在传统地社火表演程式中,第一晚演出前,先由灯头率全体社火队去村外土地庙焚香敬神,祈求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然后才能进行正式演出。目前,此种习俗随社会发展已被淘汰。 地社火分行进表演和场地表演两种形式。行进中,各角色演员以两纵队行进,跑“躜躜步”,走“编笆笆”、“绕∞字”、“半边月”等路线。场地表演,多在院坝、街口、广场等处,按节目顺序进行演出。每场演出,先由饰红脸的角色上场,随后再由两饰红脸的角色上场跑社火,他们的演出称为“神社火”。此后,其它节目轮番上场表演。每晚地社火可以转换不少场地表演,节目多少和时间长短,全由拨戏人根据地点、环境和群众情绪安排。一般都要演至深更半夜,才尽兴散离。正月十六晚,谓之“收灯”,俗称“送灯日”。当天的最后一场演出后,在灯头的率领下,全体演员敲锣打鼓来到村外土地庙前,由灯头焚香、敬神后,再跳几个神社火节目,即灭灯停鼓,结束当年的社火表演。 地社火有文、武之分,文的以文戏内容为主,武的以历史征战武打戏为主。常用“躜躜步”、“跑圆场”为主要步伐,同时根据内容,吸收大量的戏曲和武术动作,或是模拟生活和劳动动作。动作质朴、活泼,情绪幽默、滑稽。服饰除以传统戏曲服装外,多以民间生活服装打扮。 地社火以打击乐伴奏,包括鼓、锣、镲等乐器,行进表演时多以[路家什]伴奏,场地表演时多以[三槌][四槌]开场,以[一溜水]伴奏表演,烘托情绪和气氛。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