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1:49:4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周至民间戏曲还有眉户、道情、弦板腔、花鼓等剧种。木偶、皮影最著名。全县有民间曲词430余部,曲词《曲牌歌》中串唱48个眉户曲牌。 木偶 俗称木雕偶为忽娄,泥雕偶为泥头娃娃。全县木偶剧团10余家,1955~1966年马营村木偶剧团较出名;1979~1987年文化馆木偶剧团有特色。每团10余人,戏箱设备轻巧,舞台简便,以秦腔为主,巡回于本县平原山区和西府各县演出。木偶杆手,1手举偶,1手牵动手杠,挥舞偶手;牵动丝绳,引动眼睛,边舞边唱,唱词和台架熟练,唱做念打灵动自如。 周至木偶头型大致是清代泥塑,民国时实心木雕,50年代镂空木雕。1978年后纸塑,头型减轻,身形增大,头型依据形象性格,设计出扁圆胖瘦,夸张而生动,神话剧中的头型浪漫奇特,现代剧人物较写实,性格典型鲜明。头型彩绘脸谱,色彩鲜艳细腻,神情兼得,是上乘工艺品。近年来,运用光电技术,使木偶眼发光,口吐火,配合唱腔、音响、布景、灯光,表演的神活剧《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引人入胜。 周至木偶动作舒展洒脱而凝重沉郁,唱腔慷慨激越,长于表演悲剧,以演《伍员逃国》、《崇祯王上煤山》、《大上吊》、《窦娥冤》等见长。 皮影 俗称牛皮影影、牛皮灯影、又称小戏。清代即盛行。50年代,全县皮影社20余家,每社6~8人,演唱弦板腔、婉婉腔、秦腔、曲词、道情等。以孟家村、朱家查等皮影社较为出名。孟家村侯三演唱的弦板腔功力较深,嗓音宏亮浑厚,称铁嗓子,舞动人物走兽,传神而富于情趣。皮影舞台多搭建于大车箱中,4角缚椽,围席苫顶,台口绷薄纱,主演者将生丑净旦集于1身,双手可舞3~4个皮影。周至皮影长于表演武打征战戏,动作潇洒利落,舒展大方,激烈惊险,绝技刀砍头落,马踢头飞等,令人目不暇接。上演的《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瓦岗寨》、《点红灯》、《金沙滩》等征战武侠戏富有特色。 周至皮影镂刻精巧。在牛、驴薄皮上,施以阳刻、阴镂、细凿、粗裁等手法,刻成人物走兽,用具摆件,经染色、罩晕、熨平、连缀而成。造型图案吸收民间剪纸、刺绣、建筑、绘画、木刻等长处,刀法吸收木雕、雕版、刻花、雕塑之长。形成周至皮影图案结构精致,纹样清丽纤美,造型粗犷流畅,线条清晰,又疏密虚实有韵致,色彩浓重强烈鲜艳而透亮,刀法轻快潇洒的特点。衣袍图案连环相扣,流转饱满,头部造型形象各异,特点突出,是精美的工艺品。孟家村皮影镂刻艺人葛忠信的作品,多次展出并在省、市刊物发表。 花鼓戏 清末随南方移民的定居,流行于山区和河滩的南方移民聚居处,融合周至音乐,歌谣和戏曲,道白基本为西南方言,花鼓戏唱腔悠扬秀婉。主要在山区演唱,演唱者二三人身系小鼓,手持鼓棰,边舞边敲,身样变化和鼓点多,有大小剧目百余种,生活戏《打铁》、《打草鞋》、《烧火》等欢快明朗,爱情戏《送香茶》、《小东楼》、《西楼相会》等缠绵悱恻,历史戏《山伯访友》、《血刀计》、《访贤》等悲壮响亮。深受山区农民喜爱。 道情 楼观道情是关中道情的一种,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元明清以来流传最广。题材以道教故事为主,或以道教经典编成的乐句为辅,宣扬出世思想。后又吸收民间歌谣,发展为许多曲种。形式为立唱、座唱,配以鱼鼓、尖板、云香板、撞铃等打击乐。曲牌有抱角袍、一枝花、乌夜啼、牧羊夫、五更调、雁儿舞、十三调、耍孩儿、梅花调等48个,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一唱到底的。板式有苦音塌板、连板、代板、慢板、大板等。唱腔优美绵淳,10余人演唱,1人领唱众人和,道教音乐色彩浓厚。剧目有道教故事《卖道袍》、《渡林英》、《花亭渡母》、《八仙故事》等;宣传儒家思想的《孝母得金》、《状元及弟》、《三孝廉让产》、《吕蒙正赶斋》等;生活故事《小姑贤》等。以楼观镇军寨道情优雅和美为其代表。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