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42:2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周至平原和渭、黑河漫滩地,有小部分农田为大于排水定额的渍涝区,按其地理位置及补给水源形式有: 渭河洪水穿堤渗透一级阶地有泉水补给的引渭淤灌区,即县西清水河和县北清水河排水区。分布于青化、哑柏、四屯、侯家村、二曲乡(镇)的西宝公路北到渭河南地带,渍涝面积约0.4万亩。沿山流出河渠,灌水渗透补给的黑河、田峪河两岸烂泥田,即井泉排水区,多分布于司竹乡及终南镇西部一带,渍涝面积约2.2万亩。黑河、渭河上涨洪水,渗透补给的富仁乡河夹地带,渍涝面积约1.5万亩。 降雨及洪水补给的黑、渭河三角洲低地,多分布于尚村乡北部一带,渍涝面积约1.2万亩。降雨及出山洪水,补给的县东鸡粪土地带,多分布于终南、集贤、九峰及尚村乡的赤峪河、耿峪河两岸,渍涝面积约4.3万亩。 全县渍涝土地近10万亩,按容泄导致区域划分,可分为6种河流系统:1.县西清水河入渭河系统;2.县北清水河入沙河、黑河系统;3.井渠排水渠入黑河系统;4.富仁渍水入渭河系统;5.终南、集贤排水渠入耿峪河系统;6.九峰、尚村排水渠入耿峪河、白马河系统。 渍水治理 县西清水河排水渠,西起青化坡下芦荡湖,东到阳化河,是向东北缓斜的低湿易涝地带。地下水位高,枯水季节埋深0.5~0.8米,雨季水位高出地面,且有包袱沟、仰天河、千干河与阳化河的洪水注入,常遭渍涝。 1958年4~5月县政府组织动员焦镇、集贤、九峰、尚村、赤峪、终南、阳化、哑柏、青化等9个公社民工,修5公里排水干渠,配套支渠、毛沟,排水畅通,地下水位下降1米余。使1.5万亩低湿易涝地变为良田,连长年积水的芦荡湖也变为好耕地。该渠是青化乡、哑柏镇的重要排水渠。 县北清水河排水渠,上源下三屯南湖。民国14~15年(1925~1926)被渭河洪水淤塞,民国18年(1929)修复。民国26年(1937)又被洪水漫毁,水流不通,地下水位回升,积水致涝。 1950年3~5月县政府组织司竹、城关、永和区的民工,开挖渠道,修4条排水渠,长3360米,把积水排入沙河,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1957年1月陕西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重新勘测设计。同年12月至下年3月,县政府又组织民工,按新设计方案,修干渠1条,长3.75公里,支渠4条,长24公里,各种建筑物83座。按排灌兼施工程修建,每1000~1500米设1壅水闸。竣工后,地下水位下降,使3.9万亩低湿易涝地变为良田。 1978年冬到翌年春,县方田规划,又对4条支渠改线,使排水系统舒通。 井泉排水渠 为天井渠和龙泉渠2条相邻排水干渠的总称。天井渠源出界尚堡北苇园池、铧角池等泉水,构成天井泉渠系;龙泉源出龙泉寺村各泉,汇成龙泉渠系。两泉总流量4.02立方米/秒。原天井泉、龙泉两渠,各自沿灌区低凹地带,由西南流向西北,游荡漫流,注入黑河。1957~1962年,省水利勘测设计院设计井泉渠工程。1966年施工,次年春完成土渠工程,修总排水干渠1条,0.5公里,东排水干渠4.9公里。西排水干渠5.3公里,排水分渠13条9.6公里,灌溉支渠4条12.7公里,灌溉斗渠28条21.2公里,后经10余年陆续配套,建各类建筑物87座,其中东干渠壅水闸5座,西干渠壅水闸6座,其余均为斗门、涵管、汇流、桥梁等。工程建成后,对排除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单产,收到了明显效果。 县东排水渠 终南、集贤、九峰、尚村4乡(镇)地下水位高,离地表仅0.5~0.8米,且河道下游泄水不畅,常积水致涝。50年代县政府先从治河防洪入手,1950年3月治理甘峪河(划户县),1952年冬治理赤峪河、就峪河,次年春,治理耿峪河、白马河、大曲河,使这些河道泄水畅通,控制了洪害。1958年4月5日县东片规划统一排水渠系,修干渠4条,支渠8条,分沟渠30条,初步形成了排水渠网。1977年方田规划,将原排水渠改修在终集路、尚九等路两侧,分水退泄到耿峪河、白马河。又沿东西各生产路南侧,开挖排水支沟,与干沟相连,使鸡粪土易涝区得到较好改良。 在司竹乡、尚村乡、富仁乡均建有排水渠系。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