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 10:58:26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普通灌溉井 早在商代长安已使用,据《世说》记载:“汤旱,伊尹教民田头凿井灌田。”长安县斗门乡落水村就发现晚商古井一眼(《考古》1963年第6期)。在沣西张家坡发掘的西周早期和晚期居住遗迹中,发现水井8眼,这样密集的井群,可能为园圃灌溉用井(《考古学专刊》丁种12号)。在沣西客省庄的战国文化层中发现水井26眼,井深10米以上,水井分布稠密,在井群附近没有发现同时期居住遗迹。因此,推测这批水井是农田灌溉用井(《文物》1972年第十期)。清乾隆二年(1737年),长安、咸宁两县挖凿灌溉井9000余眼,加上原有井共1万多眼,灌溉面积约5万亩(据《续修陕西通志稿》),民国19年(1930年),省建设厅厅长李仪祉,由天津引进人力吊方式凿井技术,在长安县杜曲寺坡村试验打出一眼自流井,井深55.6米,出水量0.15立方米/秒,灌田8亩,后又陆续打成数眼自流井。1930年,长安县成立凿井队,至中华民国38年(1949年),全县共有灌溉水井5600余眼,并有人、畜力木轮水车810多辆,其他提水工具主要是辘轳、桔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多打普通井,井深10~15米,单井灌溉5~10亩。至1957年,全县共打4100余眼,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和河川地区。提水工具大部分仍是辘轳、桔槔,还有1600余辆水车。1962年,全县有普通井13800余眼,水车6600多部,灌田30.7万亩,1976年后普通井减少。 机井 即电力配套井。1958年后,各地纷纷用人力竹弓冲击锥、火箭锥等工具凿井,井筒用青砖砌筑,用毛竹、棕榈、芦席等包扎滤水,用电力水车、链条泵、离心式水泵提水,实现电力配套。1962年底,全县有机电井1452眼(包括旧井改造),电动水车及水泵1362台,装机3939千瓦。1963~1967年,新发展机井3048余眼。1971年10月,组建县钻井队,到1974年全县共有配套机井9400余眼。其中一些是在原区打的深井、辐射井,一些是在沿山主河川地区打的大口井。1982年后,提水多用潜水泵。 深井 井深超过百米,每井可灌农田100~200亩。全县第一眼原区农田灌溉深井,1964年9月凿于引镇公社姚家寨,深170米,1974年底达到123眼,1977年304眼,1982年605眼。后,忽视井的配套管理,1989年底仅有168眼。 辐射井 即在大口竖井(井简直径一般2~3米)下部,向四周开凿若干辐射状的水平集水管道,让地下水沿辐射管道汇集井中,然后由机泵提取的一种井。每井可灌农田200亩左右。1974年8月,在细柳南三角打成第一口辐射井。1976年在东部19个公社、西部5个公社,进行高原打井会战,到1977年底共打成辐射井213眼。1980年达255眼,1989年底全县有167眼。 大口井 沿山和河川上游地区,地层为砂卵石并夹有大石,适宜人工开凿大口井。井径一般2~3米(施工井径5~10米),井深一般8~15米,水位浅,出水量大,多为稻田补充水源。 井灌区建设 1983年在斗门乡测试机井51眼,挖潜配套12眼。1986年后进行渠道U型化、管线地埋化、机井规范化、灌溉小畦化等灌区标准化建设。迄1990年,1600眼机井达到有固定井台、出水池、井旁渠、机泵配套的标准化要求。全县共修筑混凝土U型渠80多公里,埋设地下管线58.2公里。在这项建设中,国家投资93万元,群众筹资233万元。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