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间艺术>>正文
|
|
|
2011-9-15 22:47:36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户县民间传统艺术历史悠久,主要形式有社火(又称射虎、社戏。戏读“呼”)。演出时,将形式各异的铁杆(俗称芯子)插在桌上,用彩色纸糊成的花草树木、山水鸟兽等佯装起来,把五、六岁的男女小孩扮装成多种人物,巧妙的固定在杆上,每桌表示一段故事。因其服装宽大,脚藏在内,代之以假足,看起来玄妙惊险。由此派生出来的则有马社火(用马驮)、车社火(用车拉)、背社火(用人背)等形式。还有高跷(俗称柳木腿)、耍活子(包括旱船、竹马、大头娃、狮子、地龙、龙灯)。解放后,“社火”、“柳木腿”、“耍活子”等民间艺术,在装扮内容上也不断创新。建国初期《刘胡兰》、《兄妹开荒》、《活捉杜鲁门》等节目搬上了“社火”;合作化时期《挖界石》、《全家投资》、《玉米结双穗》、《棉花防虫》等节目上了“社火”。到了六十年代以后现代戏也上了“社火”。七十到八十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大发展,以及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内容也上了“社火”。随着工业的发展,锻铸、焊接技术用于“社火”装置,芯子的式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奇,每个芯子上的演员人数也由两、三个发展到七、八个,最多的超过十个;每耍一次,少则几桌,多则二十桌左右。特别是轴承、马达等机具的应用,使“社火”增添了许多活动的节目。耍“社火”,过去用人抬,现在用拖拉机拉,简便省力。“社火”以大王公社凿齿村、宋村公社宋村、庞光公社杨家堡等村堡芯子玄妙多变,内容新颖,办得干净利落而闻名县内外。近年,凿齿村的“社火”常被周至、长安等邻县一些村镇请去耍。 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白天多耍“社火”,观众成千上万。晚间耍狮子、龙灯、旱船、大头娃等,成龙配套,前有彩灯引路,后有锣鼓奏乐,演员走在中间。每到一个场子,十多个人举起点着灯火的龙,盘旋、腾跃,一会儿龙抬头,一会儿龙出水,一会儿跳龙门,一会儿龙翻身,一会儿龙戏珠,耍得活灵活现。旁边一人提着轰药(用松香磨粉而成),不时施放烟火,更增添了神幻色彩。接着狮子滚绣球、翻筋头、上桌子,威武雄壮;竹马队跑马变化各种队形,跑出各种步伐;旱船中姑娘驾起小舟,似在水面上荡漾飞舟。大头娃主要是在场内戏谑笑闹,增加场内喜剧气氛。这样,走一程,耍一程,每晚一般要耍三、四场,有时还串村演出,每耍一场,所在地的单位或主人赠以烟茶、糕点之类的礼物,放鞭炮表示谢意。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