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15 22:31:4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劳动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户县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他们是黄河流域、渭河冲积平原上的拓荒者。解放后出土的石器、彩陶和大批青铜器,以及历史上保存下来的雕塑、绘画、文学、音乐等,反映了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的人类古文化的足迹。 自周以来,先后有十一个王朝建都长安,户县是京畿之地。民间艺术与宫庭艺术相互影响,围绕古都市区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剪纸、雕塑、装饰等民间工艺美术,世代相传;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创作的歌舞、戏曲、社火等民间艺术久传不衰,这是户县文化艺术较为发达的历史渊源。 然而,在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创造的民族民间艺术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许多民间艺人流离失所,不得温饱;一些团社朝不保夕,纷纷倒闭;为人民所喜爱的一些民间艺术后继无人,濒于灭绝。 解放后,户县的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新生,它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解放,人民政权建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时期,革命文艺迅速传播。1949年5月,户县人民用自己传统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敲锣打鼓,鸣放鞭炮,迎来了亲人解放军,庆祝人民政权的建立。随后,各项文化事业机构相继设立,农村的群众文化组织普遍成立,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开始形成了一支较大的专业和业余队伍。县上成立了文化馆、人民剧团、木偶剧团、电影管理站、电影放映队<院、站>、新华书店。农村80%以上的大队都成立了俱乐部<六十年代初改称文化站,包括业余剧团、图书室、美术组、创作组、板报组等>。全县有专业文艺队伍一百多人,业余美术、文学、戏剧等队伍三千多人。文艺队伍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坚持向工农兵学习,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各项文化艺术活动都能紧密地配合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自编、自演、自画。1958年8月文艺工作者上山下乡,户县山区的群众,第一次看到了戏剧、电影。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加的人有农村的社员、干部,学校的教师,工厂的工人,机关单位的干部;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戏剧、歌舞、曲艺、美术、黑板报、专栏、幻灯、展览等。 第二阶段: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这一段是各种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的十年。县剧团只剩下十几个演员,不能进行正常演出。文化馆由于与其它单位合并,名存实亡。农村俱乐部、文化站、业余剧团等组织全部解散;后来又推广所谓“小靳庄”经验,大搞形式主义,片面强调突出政治,推行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当时,把“文化大革命”前的所有电影、戏剧、文艺作品、民间艺术诬蔑为“四旧”,统统给以禁锢。整个文艺阵地,百花凋零,冷冷清清。另一方面,文化战线上的专业和业余骨干,却以种种方式同“四人帮”的破坏进行着斗争,一些传统的艺术和图书资料保存了下来。 第三阶段: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83年。这期间,拨乱反正,各项文化事业得到了恢复,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专业文化艺术队伍不断壮大。文化馆迁到新址,改善了环境,扩大了队伍,人员由原来的8人发展到17人。县剧团调整充实演职人员,丰富上演剧目,演出场次不断增加,收入逐步上升。成立了戏剧学校,培养艺术人材。建起新电影院,放映单位增加到44个,放映人员增加到116人。新华书店扩建了门市部,增加了人员,扩大了发行。成立了图书馆,扩大了业务范围。群众业余文艺组织和队伍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8年就有四十多个业余剧团开展活动。板报组也大部分恢复。新建了两个公社文化站。美术作者发展到千余人。文学作者也有一百五十多人。传统的民间艺术,如社火、龙灯、狮子等获得了新生。广大文艺工作者紧密结合形势,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方针政策,宣传新时期的总任务,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文化活动十分活跃。1983年8月13日,户县成立书法协会、美术协会、文学作者协会、摄影协会、音乐协会、曲艺协会、舞蹈协会、集邮协会、花卉协会、和农民画协会。同年8月13~19日,在县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这期间,书法、美术、农民画、花卉、摄影、文学、集邮等协会分别举办了展览,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协会分别组织了文艺演出,体育协会举办了体育表演,观众达10万人次以上。1977~1983年,县上专门举办过4次书法篆刻展览,展出作品四百三十多件;举办过4次摄影展览,展出作品二百四十多件。以上展出的五十多份好作品曾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