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15 21:09:3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根据气象站1959—1980年资料记载,户县农业不利气候条件主要有旱、涝、暴雨、连阴雨、霜冻、大风、干热风、冰雹等。 旱、涝 旱、涝是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时期,由于较长时间的降水过少或过多,使土壤中水份饱和、过饱和或严重缺墒,造成减产的灾害天气。 在有气象记载的22年中,除55%的正常年份外,其余45%的年份非旱即涝。大旱年未出现,但大于百日旱有4次。平均五年多发生一次。涝年约五年遇一次。大涝则二十多年发生一次,但大于30天的涝年为8—9年一遇。从旱涝出现时间看,六十年代雨多,涝年多;七十年代少雨,旱年多。即遇多雨年代,约2—3年出现一次涝年,5年出现一次旱年。反之,则3—4年出现一次旱年,涝年10年一遇。 干旱类型有七: 伏旱 约2—3年发生一次,其中重伏旱三次(1968、1976、1977年),平均7年1次。伏旱影响玉米、棉花正常发育,应及时灌溉。 秋冬旱 约十年三遇、其中较重2年(1961、1976),为十年一遇。影响小麦正常出苗,分蘖和越冬,应及时灌溉。 冬旱 春夏旱平均约五年一遇。冬旱影响小麦缺苗和减产,春夏旱影响棉花适时播种、生长,冬小麦拔节、抽穗、扬花。应及时进行冬灌和春灌。 夏秋旱 22年出现3次。严重影响秋播和秋作物的生长,应灌麦黄水 冬春旱、春旱出现较少约10—20年一遇。 旱涝演变规律: 先涝后旱如1965年涝,1966年旱;1968年涝,1969年旱;1975年涝,1976年旱。 连涝连旱如1963~1965年连涝3年,1976~1977年,连旱2年。 周期涝旱如六十年代雨多,涝亦多;七十年代雨少,旱就多。 旱涝集中旱多集中在10月~第二年3月,5~6月和伏期三个阶段;涝多集中在4月和9月。 暴雨 暴雨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灾害天气,在山区会造成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毁良田、房舍,威胁水库,在平原会造成大面积沥涝,淹没庄稼。根据气象站22年资料记载,共发生暴雨16次,平均每年0.7次,最多一年3次(1964年),无暴雨年有1959、1966、1968、1969、1971、1973、1974、1976、1979共9年。六十年代是暴雨集中年代,共出现11次,七十年代共出现5次。暴雨最早出现于4月下旬,终止于10月上旬。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暴雨总数的80%,特别7月份最多,占总次数的38%。 户县的暴雨,从地理上看,山区多于平川,西部多于东部。从时间上看,山区早于平川,西边早于东边。从强度上看,山区大于平川,东部大于西部。平川暴雨最大量秦镇92.7毫米(1965),县城82.1毫米(1978);山区如1980年8月23日以栗峪口为中心的大暴雨,24小时降水量达371毫米。 连阴雨 连阴雨是指连续4天以上,过程雨量大于20毫米的阴雨现象。 连阴雨在户县年年都有,22年中共出现连阴雨106次,平均每年约5次,最多达9次(1964年),最少也有2次(1959、1976、1977、1978年)。最早出现在2月(1959),最晚结束于11月。集中期在4月和9—10月份,最多月是9月份,平均一年一次。一月内最多出现三次(1961年10月、1964年9月、1975年9月)。最长阴雨日数72天(1964年)。 主要影响户县农业生产的连阴雨有春季连阴雨,麦收期连阴雨和秋季连阴雨。其中秋季连阴雨最多,量最大,时间最长,危害最重。 霜冻 在农作物生长季节,土壤表面和植株表面的温度,骤降至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死亡的短时间低温称为霜冻。按发生季节可分为秋霜冻(早霜冻)和春霜冻(晚霜冻)。 户县平均早霜冻出现日期为11月5日,最早10月15日(1962年),最晚11月23日(1963年);晚霜冻平均出现日期4月2日,最早3月15日(1973年),最晚4月27日(1970年)。 户县的早霜冻对农业生产一般无危害;晚霜冻有危害,但机率少,程度轻。据22年资料分析,有明显危害的5年(1962、1968、1970、1972、1979年),平均四年一遇。 大风 户县地形山川分明,地势高低悬殊,因而大风较多。据22年气象资料记载,共发生大风84次,平均每年约四次,最多年达10次(1966、1969年),无大风4年(1974、1975、1976、1977年)。 大风的年变化与气候关系很大,多雨年多大风,少雨年少大风。季、月、日变化与高温关系大,四季中以夏季(6、7、8月)为最多,共出现57次,占总次数的68%,夏季又以6月份为最多,共出现27次,约占总次数的三分之一。大风日变化,由于近地层白天太阳照射强烈,破坏大气稳定性,乱流加强,后半夜地面辐射冷却,加强大气的稳定性,上下层热量交换很少,因而大风白天多,特别是午后多,夜间少。 干热风 干热风是冬小麦在扬花灌浆期的一种主要农业灾害天气。由于它具有高温低温并伴有一定风力,可使正处于乳熟阶段的小麦植株蒸腾加剧,体内水份平衡失调,导致灌浆不足,而青干逼熟。轻者可使小麦减产5—10%,重者减产可达20%以上。 据22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干热风共发生22次,平均每年一次。最早出现日期为5月14日(1962年),最晚为6月10日(1967年),平均为5月27日。其中弱干热风出现13次,平均每年0.6次,根据小麦产量资料分析,对小麦影响很小。中、强干热风影响比较明显。中强干热风共出现过9次,平均每年0.4次,这说明户县每2—3年就出现一次中或强的干热风。强、弱干热风多集中出现在6月上旬,中干热风多出现在5月下旬,持续时间一般为1天,最多3天。 冰雹 户县解放后自有气象记载以来,共出现两次冰雹。第一次是1972年8月1日,距户县5公里左右的东屯至四府一带,由东北至西南长5公里,宽1公里,据老农反映是40年来未见过的一次雹灾,受灾作物主要是玉米、棉花。第二次是1982年8月12日在宋村、庞光两公社的16个大队,历时约20分钟,大的如弹球,小的象豆粒,据群众反映,是历史上罕见的。受灾面积达36,141亩,占两公社秋田面积66%,受灾严重致使颗粒无收的达4,178亩。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