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南部位于秦岭山脉北麓,土壤为残积、坡积的岩性母质,有机质含量较高,枯枝落叶层厚,对林木生长十分有利,是县内森林主要集中区。平原为次生黄土和黄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树木生长迅速,是“四旁”绿化植树造林的良好地区。 户县林木发展,历史悠久,周、秦、汉、唐时均有囿苑。户县最早的囿苑是周文王在丰京(户县秦渡镇附近)建立的灵囿和灵沼。《诗经·大雅》中有“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王在灵沼,於鱼跃”的诗句。今户县秦渡镇北二华里处有一大土台,相传为当年灵台遗址;董村附近有一洼地,相传为灵沼遗址。宋代宋敏求编撰的《长安志》中记载:“史记始皇营朝宫阿房於渭南(渭水之南)上林苑。”当时上林苑包括户县在内。苑内植有松柏、杂木,被称为“林麓泽薮”。《汉书·地理志》载:“雍州有户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隋文帝时在户县设司竹监,管理竹林。唐玄宗天宝二年(743)为修建宫殿,需在终南山林区采伐木材,曾于户县设监司都办。明清时期,户县终南山内森林茂密,平川寺院、祠庙、坟地、河流、村庄周围都有成片大树。据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琏所修《户县志》载:“木类甚多,不详述。南山白骨松、油柏可为棺椁,椅桐、梓、漆、文楸,可作琴瑟器及栋梁材”,“竹有木竹、紫竹、甜竹、诗竹”。《后汉纪》云:“户杜竹林,明道先生游草堂记云:‘寺在竹林之心,其竹盖将十顷’。近时草堂绝无焉,而他所尚有之也”。 民国二十二年(1933)吴继祖《重修户县志》记载:“1929年冬,积雪甚厚,经冬不消,河西竹林尽行冻杀。后不数年,户县境内竹木又趋繁茂。”又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翻印的燕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户县乡土志》记载:“桑、榆、杨、柳,有黄白青三种,松柏、椅桐、梓、漆、文楸,以上皆常产,白骨松、油松特产,俱出南山;木竹、墨竹、斑竹俱常产,紫竹特产;胡桃、苹果、石榴、海榴、杏、桃、柳、李、梨、栗有数种,以上皆常产,银杏特产”。 解放以后,户县林业发展比较迅速。五十年代,群众主要在“四旁”零星植树,开始建起部分集体果园;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开始在浅山营造以刺槐为主的水土保持林;七十年代开展造林和次生林改造工作,果树基本形成沿秦岭北麓和渭河滩两个果树林带,其中苹果发展最快,已成为户县果树生产的主要品种;1976年以来,大搞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到1983年,已基本形成平原以营造方田林网为主,山区以封山育林、造林和抚育相结合的生产体系。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