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15 21:00:10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一)甘峪口“重阳万寿宫下院”碑,系元代碑刻。在1957年文物普查时,该碑竖立于白龙沟东南走向的斜坡上,距山麓约20米,埋入地下约0.8米,系水土流失造成。现该碑移至白龙沟过甘河东岸向南一水渠边,碑高2米,宽0.90米。 (二)丈八寺遗址,即丈八寺南堡遗址。丈南学校(在遗址地区)四周群众取土深达2米至4米。在未修六号路前,学校以南地平比路南高1至2米,现在反比路南低。大路两侧因多次取土,不少古墓均暴露地面上。特别是六号路北出土的周墓(出土文物有彩绘陶鼎、陶簋、石圭),就在今天地面上,学校东北隅,另有古墓一座,墓室东头已露出地面。 (三)丈八寺北堡遗址,1980年冬,咸阳地区文管会在普查文物时,曾在遗址区内发现一个埋葬了二十个人的殉葬坑。根据在坑北发现的汉代空心砖,推断其时代上限为周代、下限当在汉代,当时已露出地面。这两处遗址地势,都比原来低3至4米。在当地老年人中调查,他们都反映:附近群众近多年来取掉土层约3至4米。 (四)1975年7月间,天桥公社割耳庄群众在村东200米,南距六号路50米处打井,打至9.5米处,发现有稻槎和柳树根。再向下打为2米深的青泥污土,再向下即为沙石。稻槎呈褐黄色,未完全腐烂,树根仍能燃烧。据当地老人谈可能是稻子割完后,发洪水冲积埋于地下,但均未亲历这次洪水。从现在地形观察,地势升高9.5米是可信的。至于此次洪水冲积确切时间,仍待进一步考证。 (五)渭河从户县北与兴平交界处流过,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含泥沙多,河床经常南北游动。据调查,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十一日,渭河发洪六千二百多个水,水面流宽约五至六公里。由这年开始,到民国二十三年的两年时间内,今渭丰公社元村西堡北稍西约五百米处曾设有船渡口。现在渭河主流距民国二十二年的南渡口约三公里,也就是说,从1933年到1983年的50年间渭河北移3公里。 1958年7月兴平县划归户县的渭河南宋滩乡的三星、新潮、高潮、联合、星火5个农业社原在渭河北,以后由于河流倒岸而到了河南。 又据宋代宋敏求所修《长安志》载,涝河由户县元村北入渭,由于渭河落淤严重,河床不断抬高,到1983年,渭河河床比元村涝河段河床高出3.6米,迫使涝河不断向下游移动寻找入渭处。现在涝河由大王公社宋村东北处入渭,比宋代入渭处向下游东移了五公里多。
编辑:秦人
|
|
|
|
|
|